•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雄安新區植樹1200萬株 “第一代居民”扮靚宜居畫卷

2019-05-17 11:00: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輝)“習主席登上秀林樓,神采奕奕向大家招手……習主席為我們領航掌舵,人們的生活樂無憂……”70歲的村民魏秀華正在秀林驛站旁和幾個村民放聲歌唱。

  “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從“千年秀林”起步。人們步行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這是未來雄安的“綠色畫卷”。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在大清河片林一區造林項目栽下第一棵樹。如今,“千年秀林”工程已造林17萬畝、植樹1200余萬株。

  “雄安森林扣”鎖緊“千年秀林”高品質

  雄安新區的樹該怎麼種,才能體現“雄安品質”?樹種的選擇、樹苗的標準、栽種的模式和位置、管理流程……這些都是要解答的問題。

  “千年秀林”每棵樹要用鋼絲懸挂二維碼標牌,如何能讓二維碼既懸挂得牢固,又不會隨著樹苗的生長而嵌入樹木中,建設者們沒少動心思。最後的方案是:鋼絲一端固定,另一端留成活扣,盤成螺旋狀,類似彈簧。伴隨樹木生長,活扣可以順勢調整大小,不至於影響樹木生長。植樹大軍將其稱為“雄安森林扣”。

  “雄安森林扣”只是雄安用工匠精神種植“千年秀林”的一個縮影。

  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彭旭更介紹,新區對造林實行工業化管理,流水線上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操作規範和品質標準,苗木採挖、運輸、裝卸等都有詳細規定。

  從規劃之初,雄安新區就組織國內知名的林業專家,集中研討新區植樹造林的主導樹種。“長壽、珍貴、鄉土樹種銀杏、國槐、松樹、柏樹等被挑選出來,‘千年秀林’要打造成記得住鄉愁,和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森林,配得上千年之城。”

  對於樹苗的選擇,雄安新區編制的《雄安新區造林工作手冊》提出“三不要”,即非苗圃的樹木不要、移栽的大樹不要、非本地樹種不要。“千年秀林”提出只採種附著強度高,抵抗風催、雪壓等侵襲能力強的原生冠的樹苗。

  新區的造林栽植模式和栽植方法都與以往不同。對此,參與種樹的容城縣高小王村村民高秋西深有體會。“以前採用‘橫橫豎豎’的種植方式,在雄安新區採用隨機式散點種植模式,這是一種接近自然化的種植模式,使新區造林更貼近自然森林,並優於自然森林。”

  新區造林堅持建管一體,專業造林企業在完成苗木栽植工作後,負責管護不低於3年,確保森林成長初期品質。期滿後,新區將繼續選用專業造林企業或組建專業管護公司,對所造森林持續進行企業化管護。

  1200余萬個“第一代居民”展現“智慧雄安”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在大清河片林一區造林項目栽下第一棵樹。如今,“千年秀林”工程已造林17萬畝、植樹1200余萬株。

  彭旭更戲稱,這1200余萬株樹是雄安新區的“第一代居民”。“雄安新區的每棵樹都是有‘身份證’的,雄安新區成立後,在人還沒有身份證的情況下,它們都有。”

  彭旭更所説的“身份證”就是每棵樹上都有的那個二維碼。掃描對應的二維碼,便可顯示該樹的樹種名稱、規格、來源地、栽植時間、栽植人以及後續的管護情況。

  記者隨機選了一棵樹掃描二維碼,樹木的名稱、植樹人和監理人的名字一一顯示。另外,這棵樹于移植的時間、種植的時間精確到分鐘。近一個半月裏,經過5次除草,澆過12次水,進行過3次病蟲防治。甚至每次除草人員、澆水人員的姓名也有記錄。

  彭旭更介紹,這是大數據技術首次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如此大規模地應用在林業種植上。實地種上的每棵樹,在“雄安雲”上有一個對應的虛擬樹。即便樹木在以後移植,資訊也會保存。

  “這樣的設計既能幫助林業工作者客觀、準確了解整個森林的自然演替規律、樹木生長規律。同時,希望百年、千年之後的人能夠知道這棵樹的來歷,知道當初是哪位建設者種下了它。讓千百年後的子孫後代對雄安的記憶更有溫度。”彭旭更説。

  “千年秀林”也是“民心林”

  每天魏秀華步行和村民來秀林驛站旁唱歌,説起這幾年的變化,她笑得合不攏嘴。“土地變林地,可以拿到土地收益金。如果家裏有勞動力,還可以農民變工人。每年幾萬元的收入,比以前種地還划算。”

  “千年秀林”項目啟動後,魏秀華同村村民仇鐵棟拿出自家的16畝地與新區合作。同時,他和同村十幾位村民,負責9號地塊一區仇小王村周邊近175畝林地的栽種和管護,成為了雄安新區首批“林業工人”。

  彭旭更介紹,“千年秀林”的建設堅持以市場化的方式選擇企業,同時大量吸收當地的群眾參與。“新區是大家的新區,我們也是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解決當地群眾民生問題,讓當地群眾除了有一部分土地出讓金,還有工資性的收入。”

  參加“千年秀林”工程的一施工單位負責人梁文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合作造林採取按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合作方式,以企業與農戶或集體間多要素多方式合作,使群眾獲得穩定的長期收益。 

  彭旭更介紹,截至目前約有5萬名當地群眾參與新區植樹造林建設,為當地群眾工資性的收入,可增收近2億元,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根據規劃,雄安新區將是綠色生態宜居新城,未來藍綠空間佔比將達到70%。“千年秀林”已在茁壯成長,“人在大街小巷走,宛在風景畫中行”的美麗圖畫正在雄安新區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