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青春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廣闊天地中綻放

2019-05-07 12:4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王冬梅(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百年前,舊中國積貧積弱,五四時期的青年是在山河破碎中奮力抗爭的一代;百年後,新中國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新時代中國青年是民族復興路上凱歌前行的一代。立足新時代,中國青年應明大理、知大任、懷大德,在把握時代大勢中校準人生方向,在建功時代偉業中成就人生價值,讓青春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廣闊天地中綻放。

  明大理:把握愛國主義的時代本質

  愛國主義精神是偉大五四精神的核心,已經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説,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繫、情之所歸。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説,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可以説,沒有偉大祖國的依託,青年奮鬥就會失去底氣和力量;沒有對祖國母親的熱愛,青年奮鬥也將失去價值和意義。

  愛國從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愛國主義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國家既是一個地理概念、歷史概念,也是一個政治概念、文化概念,包括領導力量、意識形態、國家制度等都屬於國家範疇。從歷史來看,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造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奇跡,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從當下來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歷史和現實都深刻表明,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沒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祖國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始終休戚與共、密不可分。

  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必須深刻認識愛國主義的本質,把熾熱的愛國情懷轉化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堅定聽黨話、跟黨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別是在事關黨的領導、事關社會主義制度等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恪守正道、嚴守規矩,堅決警惕和抵制“愛國但不一定愛黨”“愛國但不一定愛社會主義”等錯誤言論,用堅定的愛黨愛國之情詮釋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自信與定力。

  知大任: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中國社會要發展,中華民族要振興,中國人民要幸福,歸根到底要依靠自己的不懈奮鬥來實現。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奮鬥精神一點都不能少,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偉大時代需要青春奮鬥,偉大事業呼喚青年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廣大人民特別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後繼、艱苦卓絕的接續奮鬥,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更不會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明天。”黨的十九大擘畫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踏上新的征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勝利的曙光。同時要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我們還面臨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演變,新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加速推進,國際領域的競爭較量更趨激烈;從國內看,黨和國家的事業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還需久久為功,打贏三大攻堅戰、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仍需持續用力。越是接近目標越是不能松氣泄勁,越是挑戰巨大越是需要剛健勇毅。

  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必須樹立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發揚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鬥風險的奮鬥精神,努力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無數小我匯聚大我,以無數平凡造就偉業,用永久奮鬥的人生基調展現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抱負與品格。奮鬥不只是口號和標語,廣大青年要做實幹者、不當清談客,切實與慵懶無為、投機取巧、期待一夜暴富等錯誤觀念劃清界限,練就本領、苦幹實幹,用勤勞的雙手和誠實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懷大德:對人類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天下太平、共用大同,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想追求。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國間聯繫愈加緊密,國際社會已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夢與世界夢息息相通,中國的前途與世界的命運緊緊相連。青年代表著國家的未來、世界的未來,理應培植全球視野和國際主義情懷,為世界和平與人類幸福的光榮事業貢獻力量。

  德之大者,當為天下謀;行之遠者,當計天下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人類關懷,發揚中華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精神”,“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同時也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國際擔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不但為世界減貧事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更為解決全球難題、改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成為引領世界發展潮流的重要力量。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深度契合當今世界發展大勢,得到諸多國家的認同與響應,體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道義擔當。

  新時代中國青年面臨更廣闊的發展舞臺、更難得的人生際遇,有責任也有條件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廣大青年應提高站位、擴大胸襟,涵養天下為公的大境界、達則兼濟天下的大視野,統籌認識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當好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者、文明交流的促進者、和平穩定的維護者,展示身為文明古國、泱泱大國的中國青年所當有的氣度與格局。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07日 11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