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好的生活,美麗的畫面(我與新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2019-05-04 10:1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春光明媚,百花盛開。在五十六個民族兄弟姐妹喜迎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時,我回憶起自己與新中國及國慶節的多次緊密聯繫。
  恍若昨日,1949年,在開封大街小巷響徹的盤鼓、腰鼓和歡樂聲浪中,我度過了新中國誕生的第一個國慶節!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間,在新中國成立十週年時,當年那個扒著門縫看解放軍打解放開封巷戰的孩子,已經長成半大小子。我告別古城,參軍入伍,奔赴祖國西南邊陲,翻越高寒缺氧的崑崙山、唐古拉山,抵達喜馬拉雅風雲高原,當上西藏軍區文工團的一名“娃娃兵”,成為人民軍隊的一員。當時,黑暗、腐朽的農奴制度留下的悲慘情景猛烈地撞擊著我的心靈。我兒時看過布達拉宮的圖片,可眼前這座我曾感到雄奇而神秘的巍峨建築前的大片空地上竟是一洼一洼的臭水坑,雜草叢生,街上滿是衣衫襤褸甚至是衣不蔽體的乞丐……
  雪域高原春雷響!廢除農奴制度、實行民主改革,祖國的西藏闊步跨進了社會主義,熱烈擁抱光明與美好!當時,藏漢同胞正是懷著對舊西藏的悲慘記憶和對新西藏的美好未來的嚮往這樣一種悲喜交集的心情迎接新中國成立十週年。扎西德勒!
  文藝創作表現時代。僅從那時在西藏大地上相繼涌現出的眾多文藝作品中,便可真切地看到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巨大變化。如人們十分熟悉的《翻身農奴把歌唱》,我也是在那時認識了這首歌的演唱者、貧苦農奴的女兒才旦卓瑪小姐姐。我還在拉薩結識了我此後的忘年交、電影劇作家黃宗江同志,他正創作電影劇本《農奴》,影片裏的插曲《共産黨來了苦變甜》也是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演唱的。還有雙人表演唱《逛新城》,表現的是一對藏族父女從外地趕來看看拉薩的新面貌。每次演出,人們莫不為父女二人發自心底的歡樂而幽默的歌聲深深感動。我的戰友、作曲家羅念一大哥和舞蹈家李俊琛大姐創作的《洗衣歌》,風靡一時,流傳至今,甚至成了現今廣場舞的主打節目。
  近些天,我最愛看西藏衛視播出的專題節目《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週年》。畫面裏,昔日布達拉宮前的一片片臭水坑和雜草不見蹤影,展現在眼前的是壯闊美麗的大廣場。市內,馬路寬闊,樓房林立;入夜,全城燈火輝煌,好一座不夜城!還有,還有高原彩虹青藏鐵路、現代化的貢嘎機場、堪與國內外著名景區相媲美的林芝度假村……
  在1963年我考取解放軍藝術學院之前的四年裏,我有幸在西藏歡度了四個新中國的國慶節。在這彌足珍貴的四年歲月裏,“老西藏精神”在我的心裏紮下了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西藏部隊發出的響亮口號受到毛主席的讚揚。西藏部隊的指戰員滋養我這個小兵和新中國一起成長,他們留在風雪高原的戰鬥足跡,正如我拍攝過的一部為新中國成立四十週年、紀念改革開放十週年獻禮電影的片名:《共和國不會忘記》!
  往事真如電影般一幕幕在眼前掠過。難忘1962年初,我們文工團話劇隊奉命奔赴西藏扎東地區,慰問一支執行特殊任務的部隊——武工隊。在杳無人煙的高寒山區和荒原上武裝行軍好幾天,終於找到“武工隊”了。一見面,我們大吃一驚:指戰員們沒有一個穿制式軍裝的。不是臟兮兮的長袍,就是破羊皮襖,還有説不上年代的從沒見過的粗呢子軍大衣;臉膛被強烈的陽光曬得黝黑黝黑,個個嘴唇上都裂開血口子。一問才知道,他們執行任務很久了,從沒洗過澡。他們四處流動、尋找戰機,看營過夜就在臨時搭起的低矮和氆氌小帳篷裏和衣而眠。由於機動性強,他們常常來不及支鍋做飯,懷裏揣個乾餅子夾鹹菜,餓了啃幾口就算一餐。“武工隊”的首長對我們説:“天太冷,又缺氧,同志們就不要演出了。有撲克沒有?咱們甩幾把‘爭上游’就齊啦!”我們當然堅決拒絕首長的一番好意,一絲不茍地為指戰員們慰問演出。和戰士們玩過撲克牌,還把已經毛了邊的牌留給“武工隊”。最不情願的跟“武工隊”告別的時刻還是到來了,大夥兒幾乎沒説什麼話,彼此只是緊緊地擁抱、流淚、難捨難分……
  五彩祥雲飄!距我1963年告別西藏三十多年後的1998年3月,我再次獲得重返魂牽夢縈的西藏大地的機會!其時,我剛剛完成《長征》的創作任務,中央電視臺和西藏自治區聯合籌拍的電視連續劇《西藏風雲》的導演重任落在我的肩頭。這是一部為新中國成立半個世紀和紀念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四十週年的重點獻禮劇目。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通過進軍西藏、平息叛亂、民主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謳歌黨的民族政策在西藏的偉大勝利,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同時,還要多角度地展示藏民族的璀璨文化、獨特的民俗和優美的風情。我深知這副重擔的光榮和艱巨。然而,當年的娃娃畢竟已經是個“老小夥”了,長時間在高原進行腦力體力並重的拍攝工作,行嗎?
  1998年5月,我率主創人員先期進藏考察、選景、選擇一批藏族演員。當汽車駛進布達拉宮廣場時,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回京後經過整整一百天的奮戰,對劇本再次逐集逐節地精心打磨,反覆檢查準備工作的每個細節,我率攝製組再次進藏,于1998年9月14日正式開拍。除了阿裏地區,攝製組的足跡遍及我熟悉而親切的拉薩、日喀則、昌都、定日、山南、江孜、世界第一高城帕裏等地。真巧,又是整整一百天。真棒!我又在西藏過了一個新中國成立四十九週年的國慶節。10月1日那天,為確保進度,攝製組沒有放假,演職員一致表示要用實際行動向國慶致敬!
  怎樣設計和構思《西藏風雲》結尾時的場景和內涵至關重要,我思索良久。終於,雪白的哈達在我眼前“定格”:我第一次見到哈達,還是在當年西藏唯一而簡陋的當雄小型軍用機場,歡迎從內地返藏的部隊首長。《西藏風雲》結尾時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活動起來——
  背景是海拔七千零四十八米的瓊布崗熱雪山,皚皚雪峰下是海拔四千五百米的寬闊草原。幾十位藏族姑娘身著鮮紅的衣衫列成一排,每人雙手捧著潔白的哈達,相互銜接起來,形成一條長長的巨大哈達。優美的歌聲和音樂聲中,姑娘們迎著鏡頭,載歌載舞地向我們走來、走來……
  潔白的哈達獻給祖國!吉祥如意!
  (作者為電影導演)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