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攻克熱控難題 托舉航太夢想

2019-05-03 11:1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愛國情 奮鬥者青春之聲

  攻克熱控難題 托舉航太夢想

  ——記第二十三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總體部研究室副主任陳建新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郭霖

  330℃的月面溫差,不曾阻隔他腳下的航太路和眼中的星海。他叫陳建新,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曾任嫦娥二號熱控分系統主管設計師、嫦娥三號熱控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現任嫦娥四號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小行星及木星探測熱控論證負責人、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總體部研究室副主任。

  2008年,我國探月二期工程著陸巡視任務進入實質研製階段。作為我國首個在地球以外天體表面實施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的航太器,嫦娥三號面臨月球正面虹灣地區苛刻的熱環境考驗,熱控分系統是其中難度最大的分系統之一。在艱難的方案設計階段,參加工作還不到兩年的陳建新被委以重任,擔任熱控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

  那幾年,陳建新最喜歡做三件事,那就是“問、看、記”。“航太器研製的節奏快,新人不可能像在學校一樣等老師來教授知識按部就班地學,所以就要多看多問,工作思路理順了,效率自然就有了保證——最重要的是記,只有理解後固化下來的知識才是自己的。”陳建新説。他就像一棵新插的秧苗,拼命地從文獻、手冊、標準和前輩的設計報告等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專業知識養分。

  從最開始的“問、看、記”,到基本融會貫通,陳建新花了將近兩年時間,僅留下的熱分析學習筆記就有厚厚的好幾本、近千頁。

  嫦娥三號熱控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採用月球重力驅動兩相流體回路技術,攻克了某熱源綜合利用技術,解決了嫦娥三號的月夜生存難題;攻克了遠紅外加熱裝置準確建模分析和極端瞬態熱流計標定等技術,解決了探測器地面熱試驗驗證難題。隨著一個個難題被攻破,陳建新對如何保證“嫦娥”的冷暖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考慮。這些“摸爬滾打”,為他日後承擔深空熱控更重要的角色打下了良好基礎。

  2015年,人類首個月背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的航太器——嫦娥四號著陸巡視任務立項,熱控技術再次成為決定任務成敗的關鍵難題。這次,嫦娥四號面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330℃晝夜溫差的熱環境考驗,同時還需解決晝夜月壤溫度測量及月夜採集系統供電的工程難題。

  經過嫦娥三號任務的歷練,陳建新快速成長起來,被委以嫦娥四號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重任,帶領團隊從熱分析倣真方法、地面驗證試驗手段等幾個關鍵環節逐個突破技術和工程障礙。最終,他們解決了330℃溫差環境下穩定熱電聯供系統難題,實現了月夜無光照條件下月壤溫度測量系統的電能供給;突破了探測器休眠和喚醒自主熱適應技術,解決了嫦娥四號在極熱極寒條件及崎嶇地形下的“月背生存難題”;突破了月壤感測器測溫網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取月背月壤的晝夜溫度,為後續月壤採集、人類月球探測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和中國智慧。

  2014年起,陳建新開始擔任深空探測熱控分系統團隊負責人。面對時間緊、任務重、技術跨度大、隊伍年輕等實際困難,他組織核心人員總結嫦娥一號、二號、三號的研製經驗,完善與固化深空熱控研製體系和流程,組織編寫了400頁的熱分析軟體使用指南,建立起深空熱控領域人才快速成長的培養機制,大大提高了型號研製效率。他還帶領團隊梳理國內外深空熱控技術路線,開展新技術、新産品交流,並鼓勵在深空型號中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方法,為後續嫦娥四號、嫦娥五號、火星探測研製及深空航太器開展論證的同時,打造一支技術強、作風實、敢攀登、甘奉獻的團隊。依靠這樣的團隊,幾年的時間內,我國深空探測熱控技術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銳意創新、開拓進取的行動,源於一顆奉獻航太、愛崗敬業的赤誠之心。在嫦娥三號初樣熱平衡試驗期間,陳建新與團隊經常晝夜奮戰,一心撲在試驗現場,確保我國首次探測器月夜熱平衡試驗順利完成;在嫦娥四號任務飛控期間,為了監視、判讀和及時反饋在軌遙測數據,他帶領團隊在飛控中心一“蹲”就是4個月,只為讓著陸器和巡視器能夠探測到更多的科學目標。

  為深空探測器的冷暖保駕護航,為早日實現航太人心中的航太強國夢,陳建新心甘情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貢獻著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以實際行動詮釋著航太精神和五四精神的真諦。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03日 02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