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春行動派】進擊的“知識網紅”河森堡:“一邊搏鬥 一邊前進”

2019-05-01 08:32: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北京4月3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 王晶 韓靖)袁碩有兩個身份。

  一個是國家博物館編號“1997”的講解員。在這個身份裏,他被粉絲視為“最會講故事的講解員”,每天打卡上班,拿著普通的工資,愛吃國博食堂。

  一個是在網路上被視為“知識網紅”的“男神”河森堡。在這個“河森堡”的ID下,擁有知乎353K的關注量、微博近400萬的粉絲量,出書、做直播、上電視節目,吸粉無數。

  2017年一段名為《進擊的智人》的演講視頻,讓原本寂寂無名的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從素人成為大V。此後,他不遺餘力地在社群網路分享知識,享受走紅帶給他的“紅利”,但另一方面又活得清醒自知,如他對“進擊”的定義一樣,一邊與誘惑搏鬥,一邊為夢想前進。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接受央廣記者採訪(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為博物館講解員“正名”

  袁碩是典型的北京男孩,愛侃大山、愛講段子,話匣子一開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滔滔不絕,不把對方逗樂誓不罷休。

  採訪現場,記者讓他以眼前的一杯水為道具,還原一下講解時的狀態。他瞟了一眼,隨即從明清時期北京城的下水道系統講起、談到北京人為什麼愛喝茉莉花茶最後落腳到北京的凈水系統發展史……一氣呵成。

  這種“説故事”的講解方式被他稱為“童子功”。他自小在文化部大院長大,身邊聚集著一群知識分子。大家聊天時經常“引經據典”,有時知識分子身上那股勁兒一上來,聊天經常會變成一種“決鬥”,變著法兒要駁倒對方,佔據智識上的制高點。袁碩自小耳濡目染,形成了他日後講解的特色,一要讓人聽得懂,二要有根有據、有料有趣。

  這註定和彼時流行的講解方式存在齟齬。

  “這件青銅器造型古樸、紋飾精美,體現了商人高超的工藝和審美……”這是主流講解詞中最常見的句式。人們進入博物館,由講解員引領,在重要的展品面前停下,聽講解員用教科書一樣的詞彙照本宣科地做介紹,走一圈下來,聽也聽了,但好像什麼也沒記住。

  “你也不能説人家説的不對,但你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袁碩毫不諱言自己對這套語匯的不適應。他還記得,自己最初進入國博時講解古代中國用的就是這套體系,講到最後,只有一對學生情侶出於禮貌勉強跟完了全程。“特別爛,那種尷尬啊,糟糕透了。”

  他心中的講解員不該是這樣。慢慢地,他開始在講解的過程中注入自己的風格,無論是講解“古代中國”還是“復興之路”,他總會從最小的切口切入,從一個杯子、一件首飾的故事講起,最後折射出背後的大歷史。有故事、有細節,讓人們從他的講解中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但這種講解方式最初並不為專業人士所接受。2013年,在一場由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中,袁碩這種“説故事”的講解方式被評價為“不專業”,讓他很長一段時間自我懷疑,甚至衝動地打了辭職報告。卻在報告從列印機出爐的那一刻猛然醒悟:“我還沒有成為最優秀的講解員呢,何不再堅持一下?”

  成為中國最好的博物館裏最好的講解員,這是袁碩在初入國博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近兩年,“脫口秀式”的話語表達方式在中國興起,成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這和袁碩的講解風格不謀而合,這讓他逐漸擁有了大批擁躉者。不少人會在聽完他的講解後,在他的微博私信留言:“謝謝你讓我喜歡上歷史。”一位中學生曾在聽完他的講解後,毅然將高考志願改成人類學,如今已是英國某知名大學人類學系的碩士研究生。

  這些故事讓袁碩頗為得意,也讓他放下了當初的某種執念。曾經他希望成為國家博物館最優秀的講解員,但如今他不再執著于“最優秀”這三個字。“優秀是可以衡量的嗎?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優秀的定義吧”。事到如今,他更希望改變的是人們對講解員的“誤解”——把講解員視為導遊。作為講解員的袁碩,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知識的引導者:他把在國博展廳、各省遺址、高校教室審知非洲的荒漠裏,採集來了的新鮮知識,用邏輯將其洗凈、切碎再攪拌均勻,撒上一些自己的見聞和感懷,放到思辨的砂鍋裏用熱情慢慢燉煮,等出芽的新葉在樹梢上枯黃吹落時,他打開香氣四溢的砂鍋蓋子,往裏點綴一點幽默和調侃,最後把佳肴盛進溫情的碗裏,送給對方。

  “我幫你打開歷史這扇門,讓你看看裏面的世界,至於你是不是喜歡,喜歡多少,那要看個人,但我的目的已經完成。”

  知識青年的A面與B面

  如今回首過往,有兩個時刻會讓袁碩回憶起來覺得特別幸福。一次是2011年,即將畢業時通過一場招聘成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一次是2017年他在“一席”上做了一場名為“進擊的智人”的演講,後者讓他成為炙手可熱的“知識網紅”,以“河森堡”這個ID在社群網路傳播知識。

  兩個轉折走向不同,卻殊途同歸地滿足了他的願望:做這個時代的知識傳播者。

  “河森堡”的靈感源於他的偶像——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量子力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袁碩覺得如果説海森堡的知識像大海一樣浩瀚,自己不能望其項背,那就以河森堡為名,如河流一樣,以涓涓細流匯入大海。

  袁碩成名的那兩年,知識付費正方興未艾,資本、人力紛紛涌入這一領域。借著這股東風,袁碩從一名普通的講解員搖身一變成為“知乎大神”,一次網路問答能獲得上萬的點讚量,一場live引得數千人圍觀,微博也逐漸獲得近400萬的關注量,他開直播、寫書、有了自己的視頻節目……鮮花與掌聲紛至遝來。

  他還記得幾年前,剛工作時和一位同學吃飯,談到工資時,那位同學伸開五個手指,做了個手勢,那個數字讓袁碩看得瞠目結舌;幾年之後,他做一場live的收入就達到了這個數字……

  這是成名帶給他的諸多“紅利”之一,可以不必再為物質上的匱乏焦慮。他坦言自己不喜歡“匱乏”:匱乏就像個幽靈,百萬年來,人類這個物種無時無刻不與其廝打搏鬥,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有些對於生存所必需的東西始終處於匱乏之中。

  但另一方面,作為“交換”,也意味著他必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來補充源源不斷的知識輸出。工作量大的時候,他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一週閱讀了3萬多字的文獻。即便如此,他也不願意回到那段“悠閒卻清貧”的日子。“理想狀態是保持現在的物質條件和那時的時間,不過似乎不太可能。”

  更多時候,袁碩始終對所謂的“成名”保持一種超乎年齡的清醒。“我這算是成名了嗎?”沉思半晌,他又把問題拋給了記者“迪麗熱巴一條微博的轉發量是200多萬,我怎麼跟人家比?”

  他毫不諱言自己希望粉絲量和關注度能夠更多,這會讓他的知識抵達的路徑更遠,但也坦言自己隨時準備好迎接“過氣”的到來。“馬龍白蘭度這樣的大明星都會有過氣的一天,何況是我呢?我只能讓這個過氣的速度變得緩慢一點。”

  寫作是延續這種“緩慢”的一種方式,去年年底,袁碩把這幾年來對於歷史的思考濃縮在一本名為《進擊的智人》的書裏。在這本書裏,他找到了一個全新的線索貫穿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清末的歷史。上市四個月後,書賣到了十幾萬冊,在出版行業並不景氣的當下,這個成績讓他覺得滿意,並饒有興致地對記者談起了其中關於“時間折疊”的部分,那是他對此書“滿意”的一個尺度。

  人生不懼變化 隨時迎接挑戰

  面對生活中的變化,應該選擇堅持一條路走到底還是及時調整?這是當下不少年輕人面對的難題。

  袁碩是個不喜歡給自己的人生做預設的人。

  所以回顧當初,如果不是因為偶然的機會進入國家博物館,他並未想過自己會走的另一條道路是什麼,他本科學的是電腦專業,也許會成為一名程式員、也許會轉向他熱愛的人文,“但,誰知道呢?”

  對他來説,因時而動遠比“一條路走到黑”要重要。

  在工作之外,他最喜歡的運動是格鬥:摔跤、柔道,那種兩人比肩,貼身肉搏,能一目了然分出勝負的項目。

  格鬥讓他獲得了工作之外的另一種成就感,他的功底不錯,能快速制服對手。曾有一次,在地鐵口看到一個偷女孩手機的小偷,追著對方跑了一站地,最後成功將其制服交給警方。

  他喜歡這種乾淨利索的運動,不喜歡模棱兩可。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從格鬥中學會了一個道理:靈活遠比堅定更重要。“你看高手過招,永遠都是根據現場情況作調整,沒有人會死守著招式不放,一有機會,立即把對方撂倒。”

  “我當然焦慮,因為慾望的膨脹遠比預想要快。”去年,袁碩迎來了自己的三十歲,一個被視為而立之年的重要節點。當青春的迷茫散去,人生開始像模像樣的焦慮時,袁碩暫時解決了他曾經最為頭疼的物質危機,但也坦言自己迎來了新的焦慮。

  “焦慮于自己的儲備能不能配得上現有的名氣,焦慮當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之後該如何承擔這份責任……”努力學習、努力進取是讓他內心感到平靜坦然的好方法,在有的時候,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他不願意把自己過去取得的一些成績歸為個人努力,更願意把當下的一切形容為“偶然事件”帶來的擾動,“有那麼多比我有能力、口才更好的人,為什麼沒有像我一樣出來,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運氣吧。”

  但他也享受這種正向的擾動帶給他的變化,于他而言,那是幸福感的來源。

  “什麼時候你會感到幸福呢?就當你的生活發生變化的時候,假如你剛剛考入了一個理想的學校,你剛剛和你心儀的對象建立了戀愛關係,你剛剛搬到了一個美麗的城市,幸福感的真正源泉在於生活中那種美好預期。”

  新書出版後不久,袁碩告訴記者,自己正在著手寫一本小説。至於小説什麼時候完成?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袁碩莞爾一笑,依然是那句“我從來不做計劃,我只專注于當下。”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