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江蘇耿車:從“廢塑加工場”到“創業夢工廠”

2019-04-28 09:2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江蘇耿車:從“廢塑加工場”到“創業夢工廠”

  新華社南京4月27日電 題:江蘇耿車:從“廢塑加工場”到“創業夢工廠”

  新華社記者 趙久龍

  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曾因“玩轉”廢舊塑膠加工創造的“耿車模式”聞名全國。然而,以犧牲環境謀求發展讓耿車陷入“垃圾圍城”困境。

  近年來,耿車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去污減塑,倒逼綠色轉型,發展傢具電商、多肉綠植等綠色産業,全力打造“創業夢工廠”、“生態示範鎮”,一個綠色、嶄新的耿車出現在蘇北大地。

  “耿車味”:繁榮埋下“重疾”

  陽春時節,耿車鎮大眾村一派水墨田園景象。

  耿車踞宿遷西大門,過去屬於黃泛區,十糧九不收,不少村民被迫出門“拾破爛”糊口,有的成為“討飯郎”。

  自上世紀80年代起,耿車鄉、村、戶、聯戶“四輪齊轉”發展廢塑加工業,逐漸形成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廢塑加工基地。最高峰時,全鎮3.8萬人有2.5萬人從事這一産業,年交易量逾150萬噸,交易額30多億元,對鎮財政和農民收入貢獻率達8成以上。

  空氣污染超標20倍,河流水質劣V類水……這種低效益、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嚴重損害當地環境。2012年,耿車被原環保部列為全國八大重點環境整治區域。

  大眾村是耿車鎮污染最嚴重的村子。鄉村幹部去開會,都帶著一身塑膠味兒。“連過路車都不願開窗,受不了‘耿車味’。”耿車鎮黨委書記徐光良説。

  “另起爐灶”:黨員能人帶頭轉型

  “2015年,廢塑加工30億元,利潤僅1.5億元,稅收只有200萬元。”徐光良算了一筆賬,加工一噸廢舊塑膠只賺約200元,但從治污成本看,當年耿車區域的水、氣、土壤等污染治理費用高達10多億元。

  變則通。耿車必須擺脫舊有發展模式,轉型迫在眉睫。

  2015年末,宿遷市在耿車打響“塑膠垃圾殲滅戰”,提出“徹底禁、禁徹底”。2016年1月,出臺全面關停耿車鎮廢舊塑膠加工企業的決定。

  習慣了“躺著賺錢”,“另起爐灶”並不容易。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轉。”老黨員、“塑膠大王”邱永信帶頭購進機器,轉型做板式傢具並“觸網”銷售。大眾村原副主任張先進的廢塑加工企業規模最大,他率先轉型發展盆景園藝。這樣一來,其他村民陸續跟進。

  兩個多月時間,耿車取締關停近5000個加工點和貨場,清運垃圾50多萬噸,同時疏浚河道、復墾土地、栽植苗木、修復生態,困擾群眾20多年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瞧,這口魚塘是由垃圾堆改造而成的,我們把它疏浚挖深。旁邊建廣場添置健身設備,成了村民健身‘小公園’。”大眾村黨委書記王加銀帶著記者邊參觀邊介紹。

  提升“含綠量”:重“塑”新生活

  耿車人再次掀起幹事創業熱潮,綠色園藝、電商創業、物流快遞、塑膠製品精深加工“四大産業”集聚約2萬人。記者看到,生態農業示範園建成了30萬平方米溫室大棚,培育多肉植物6000萬株。

  “轉型後,我家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發展多肉種植。”李平説。她和丈夫從事多肉植物種植,去年銷售額逾4000萬元,並帶動130多名村民就業。

  25歲的青年創客王讚,自稱“在垃圾堆里長大”。現在,他創辦傢具公司,在網上銷售,研發的宿舍神器成為爆款。33歲的任傑去年底從浙江臺州來到耿車,創辦了一家寵物玩具企業。“租金只有臺州七分之一,政府服務很好。”他説。

  轉型後的耿車,去年銷售額達50多億元,比2015年增加20多億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87萬元,比2015年增加4000多元。全鎮有網店2759家,2.2萬人從事電商及相關工作,先後獲評“中國淘寶鎮”“省級生態鄉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耿車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宿遷市委書記張愛軍説,“我們正加快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以‘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