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弘揚五四精神 讓信仰與希望奏響愛國旋律

2019-04-24 11:37: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弘揚五四精神 奮鬥民族復興”系列評論之三

  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曾經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雖已離我們遠去,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內涵的五四精神卻長存于國人心中,並成為民族復興之路上的重要精神支柱。

  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上世紀初,舊中國滿目凋敝。面對“弱國無外交”的殘酷現實,面對日本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愛國青年的怒氣積蓄到了極點。隨著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憤怒再也按捺不住,熱血青年們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這一運動,猶如平地驚雷,震醒了沉睡的中國,亦如一道閃電,照亮一個民族前行的道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鬥。新長征路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責任,青年人的責任尤為重大。

  五四精神之一便是愛國。而愛國,不是抽象的宏大話題,它是每一個國人的信仰、覺醒,以及對美好生活嚮往所構成的行動自覺。敢於同不法分子作鬥爭、傳播正能量、助人為樂、善於創新、艱苦奮鬥等等,都是宏大愛國背景下的一道道經緯線,由此而織就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愛國,意味著有堅定的信仰,心懷希望。五四運動中,那群奔走于大街小巷的愛國青年,他們沒有粗壯的肩膀,但他們仍勇敢地站起來,證明國人並未全部倒下;他們沒有響亮的嗓音,但他們仍不斷地去吶喊,證明國人尚有清醒之人。這便是愛國,有了希望,就能踏出一條活著的路,我們的民族正是由於有這樣一群人,才得以走向新的偉大復興。

  愛國,意味著犧牲,奉獻。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1934年,在獄中的方志敏用敵人勸降的筆紙,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我生存一天就要為中國呼喊一天”,也是這一年,他英勇就義;1935年,被日軍俘的趙一曼,在白骨遍露、血肉模糊的折磨中,至死不屈,在開往刑場的列車上,她給年幼的兒子連寫兩封遺書,“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際行動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上世紀50年代,大洋彼岸的一個青年科學家,在紐約《留美學生通訊》上發表了《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信中寫道,“祖國的父老們對我們寄存了無限的希望,我們還有什麼猶豫的呢?”,這個人叫朱光亞,為中國核事業鞠躬盡瘁;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放棄了在國外優厚的待遇,懷著一腔愛國熱情返回祖國,震動海外,他曾擲地有聲地喊出,“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五四運動中搖旗吶喊,與命運抗爭的中國青年,訴説著一個有希望的民族,首先要有一批有希望有夢想的青年。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説》所言,“少年強則國強”“中國之未來在少年”。民族危亡之際,無數追求進步之青年奮勇而起,擔當起救亡之重任,方顯風華正茂、青春豪邁。

  愛國,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在危難間不計個人得失,在困頓處敢為國家振臂一呼,有人詆毀時奮起抗爭。愛國,無法給出標準定義,它是無數個體樸素情感表達的合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所強調的——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五四運動遠去,但其內涵不會因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改變,作為一種精神遺産,它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取向有著內在的聯繫。在新時代的今天,弘揚與傳承五四精神,對於振奮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網路時代,還有不少青少年被一些“喪文化”裹挾著,對未來迷茫、對現實焦灼。五四精神所蘊含的希望與信仰、覺醒與擔當,正是新時代中國青少年奔跑的力量源泉。

  新時代,正青春。愛國,是把個人理想與強國建設緊密結合的強大精神支柱,亦是把個人奮鬥和民族復興緊緊聯繫、創造中國美好未來的巨大精神動力。復興新征程,奮鬥正當時。(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陸玄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