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火場英雄背後:不怕生活平淡 只盼平安歸來

2019-04-14 18:3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救火現場音】

  【同期】以前總是在電視上看到一些畫面,消防員冒著這麼大的火往裏面衝進去,他們這麼勇敢,很讓我崇拜,所以決定來當一名消防員。

  【解説】畫面中的小夥叫孫延磊,1999年出生的他現在是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支隊西紅門中隊的一名消防員。

  【解説】負重跑萬米,爬繩攀升上四樓,翻動200斤重的輪胎……這些在普通人眼中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是消防員們每天早中晚三次常規訓練的“家常便飯”。

  【現場音】我們現在進行的訓練為百米負重訓練,消防員的整身裝備大概有四十多斤。

  【解説】成為消防員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談到體能的變化,孫延磊驕傲地介紹,現在自己訓練一天后不再會有“後遺症”。

  【同期】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支隊西紅門中隊消防員 孫延磊

  (以前)跑步每次都是很喘,不會跑。然後每次訓練完以後,手臂脹得拿著飯吃都發抖。(訓練完第二天)每次下樓梯都得倒著,抓著欄杆慢慢往下走,因為正面走太疼了。

  【現場音】漂亮!加油!

  【解説】吃住都在中隊,孫延磊每月花費並不高,存下來的津貼都被他打回山西老家。想家的時候,他也會從床下翻出家人和女友的照片。生活在一起的消防員看到他又翻出自己的“寶貝”,偶爾還會拿這事打趣。

  【現場音】我們家裏面照片其實挺少的,這是我媽,我爸爸,我姐姐和我,後面有寫我媽給我的話。

  【同期】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支隊西紅門中隊消防員 孫延磊

  每週的話可以用休息的時間跟家裏人聯繫,跟女朋友聯繫,能聯繫個兩三次這樣子,每次就是一打電話就停不下來,大概就四五十分鐘就這樣過去了。

  【解説】“消防員”這三個字對孫延磊而言,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夢想的實現。出現場時會害怕嗎?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二十歲的小夥眼睛裏熠熠發光。

  【同期】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支隊西紅門中隊消防員 孫延磊

  不害怕,就是挺興奮的,去火場上拿著水槍滅火的那種感覺,沒有什麼害怕的。

  【轉場】

  【現場音】撲救現場

  【同期】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支隊西紅門中隊 楊星強

  我叫楊星強,1987年生人,現在當消防員已經有13年了。不管是搶險還是火場,估計少説也有三四千起。

  【解説】出現場時會害怕嗎?面對同一個問題,同一中隊的老消防隊員有不同的回答。

  【同期】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支隊西紅門中隊消防員 楊星強

  之前遇到火場濃煙特別大,因為是地下室,我們背著空氣呼吸器,帶著強光手電進去,基本上都是伸手不見五指。經歷的現場多了,顧慮越多,要説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職責所在,使命任務就會蓋過你害怕的地方。

  【解説】“80後”消防員楊星強算是消防隊裏的“老人”。作為備車班長的他,不僅愛催促隊員們訓練,得空了還總愛對大家嘮叨幾句。

  【現場音】咱們中隊這個空氣呼吸器一共有兩樣,一個大孔的,一個小孔的,你不要到其他車上去摻雜著來回混,到時候別的的接不上的。

  【解説】在楊星強看來,多一點訓練,消防員們在現場就多一份保障。

  【同期】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支隊西紅門中隊消防員 楊星強

  到了火場外面安全的地方,你就感覺特別累,精疲力盡,癱坐在地下,然後把空氣呼吸器卸了,累的有時候話都不想多説,然後喝水的時候手都在顫抖。

  【解説】幾年前,楊星強參加過一次油罐車追尾事故搶險。現場,汽油漏了滿地,消防員們需要把損壞車輛拖離現場,如果稍有火花引發爆燃,後果不堪設想。當時楊星強第一次開始考慮,萬一有一天,自己出了意外要怎麼辦。平安歸來後,他和平時關係不錯的消防員也開過半真半假的玩笑。

  【同期】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支隊西紅門中隊消防員 楊星強

  (告訴他們)血型或者自己一些東西放哪,或者真的有一天就會半開玩笑那種説這幾天怎麼著了,你要幫我説一下怎麼就是這樣的。

  【解説】職業的特殊性賦予消防員種種光環,讚譽、掌聲、鮮花,與之相對應的,是和家人聚少離多。楊星強常年在北京工作,老婆孩子在老家生活。難得幾次休假回家,孩子卻認不出他。

  【同期】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支隊西紅門中隊消防員 楊星強

  我家是河北的,然後我媳婦是我們隔壁村的,平時就是電話聯繫。一年的話,她來中隊這看我一次,我回家一次,一年就見面兩次。孩子兩歲了,基本上哪次休假回家的時候,前三四天基本上都不讓我抱,也不叫爸爸的,等過幾天就會好了。

  【現場音】

  我從來都不打呼嚕。

  就是你晚上打呼嚕。

  晚上你睡覺翹著二郎腿,回頭把你兩個腿給綁起來,一翹你被子全掉在一邊了。

  【解説】午休時間,消防員們在宿舍裏聊天,半個小時後等待他們的是下午日常訓練。面對日復一日的訓練,他們早已習慣,在他們眼中,不怕平淡的生活,盼的是每天都能平安。

  單璐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