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廣西:見證中越農業合作20年

2019-04-11 14:3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一帶一路”進行時共商共建共用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鐘漢成

  2019年伊始,中越兩國的農業交流你來我往,接連不斷:

  1月,廣西農科院在越南農業大學舉辦作物病蟲害培訓班;2月,越南山蘿省科研人員到廣西學習葡萄、百香果種植技術;3月,越南農業大學科研人員到廣西學習生態農業技術,廣西農業專家兩次前往越南,示範種植技術,探討成立中越農業創新中心……

  這麼密切友好的關係背後,是廣西和越南長達20年的科技合作之路。20年來,多位廣西農業專家前往越南,克服困難,持續接力,播撒先進農業技術的“種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寫下濃重一筆。

  早在1998年,中越雙方共同提出,在越南建設“中越農業綜合技術示範研究推廣基地”。廣西農科院與越南農業大學被確定為項目實施合作單位,這是中國在越南建設的第一個農業綜合技術示範基地。

  2000年5月,廣西農科院呂榮華、覃耀東、盧焜光3位專家,帶著任務來到越南河內,正式開啟中國農業技術的越南之旅。

  越南與廣西地理位置相近、氣候相似。起初,專家們選擇了一批中國雜交水稻和蔬菜種子,一邊建基地,一邊進行試種。

  孰料,在國內早已駕輕就熟的播種,幾個月後等來的卻是一個個“意外”——稻曲病來了,白葉枯病來了,甚至鼠害也來了,水稻産量和品質大打折扣,試種以失敗告終……這讓中國專家們有些措手不及。原來,受當地海洋性氣候等因素影響,越南沿海一帶氣溫高、濕度大,他們帶去的品種“水土不服”。

  幾經討論,專家們一一“對症下藥”,從頭再來:一是重新挑選適合的水稻品種,二是噴藥預防稻曲病,三是建設防鼠墻對付老鼠,四是搭建種植大棚,建設排灌系統。

  採取這些措施後,中國的優良水稻品種終於克服“水土不服”,在異國的土壤里長出新芽。

  “那段時間,各種考驗接連不斷。”呂榮華説。2003年,中國專家在越南進行雜交水稻制種,計劃1月份播種父本,2月初播種母本。由於碰上中國春節,專家們便回國休假,改由當地技術人員代為播種。

  但當他們返回越南後發現,已播種的許多種子發黑、發黴甚至壞死了。經了解,原來是技術人員操作不當,催芽時沒有翻動種子,導致散熱不好,把種子給“燒”壞了。

  為扭轉這個局面,他們很快找出對策:重新播種,並用直播方式把母本的生長期縮短,同時把父本的生長期延長。

  按照水稻常規生長週期計算,當時父母本花期已相差10天,錯過花期“相遇”就會顆粒無收。很多人都認為,這次制種肯定失敗。“若是我們遇到這種情況,只能選擇放棄。”越南北江農林大學副校長阮俊疊博士坦言。

  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可行的。通過控水、控肥、使用低濃度赤黴素等保花措施,父母本花期“基本相遇”,制種産量為2175公斤/公頃,達到中國國內制種的中上水準。

  消息很快在越南傳開。越南雜交水稻制種觀摩團紛紛到基地參觀學習,他們紛紛稱讚:中國專家真有辦法!

  “他們最多待兩年就回去了。”中國專家剛到越南時,當地一些人將信將疑,因為此前不少外國專家都是沒來多久就打道回府了。

  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直到2006年,“中越農業綜合技術示範研究推廣基地”合作項目結束,中國專家都沒有撤回;更沒想到的是,這個基地至今仍維持運營,每年都為越南培訓一大批農業技術人員。

  “一次成功的試驗能讓越南專家信服,可要讓農民改變觀念種植並不容易。”呂榮華説,當地水稻多是深水插秧,且種植後就讓其自然生長;而雜交水稻需要精心呵護,“他們喜歡中國雜交水稻的高産,卻不喜歡種植技術的‘煩瑣’。”

  如何改變這個觀念?中國專家決定,把雜交水稻品種的種子交給越南農業大學一位學生,讓他帶回家按規定種植。

  這位學生種植獲得了成功,産量比本地水稻高出數倍。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周圍的農戶信服了,紛紛跟著種植。就這樣,中國雜交水稻很快在越南“四處開花”。

  20年間,廣西農科院已在越南示範推廣種植100多個品種,登記3個品種,推廣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甘蔗、食用菌、木薯等60多萬公頃。如今,越南已成為雜交水稻種植第二大國、大米出口第二大國。

  20年來,廣西農科院與越南農業大學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並於2017年聯合建設了“中越邊境地區農業科技走廊”“中越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聯合實驗室”,至今每個月都有中國專家前去開展科研和推廣工作。

  “中國專家總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阮俊疊心懷感佩地説。過去許多人不相信越南能種植的中國雜交水稻、玉米、甘蔗、葡萄、甜瓜等,正在越南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11日 01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