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秦平:傳承英烈精神 激揚奮進之魄

2019-04-06 19:59:00
來源:陜西傳媒網
字號

  春風習習,芳草茵茵,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除了植樹、放風箏、踏青、盪鞦千、插柳外,緬懷先祖、祭奠英烈也是清明獨有的文化內涵。今年的清明節,很多人自發地前往公墓陵園為英雄獻上鮮花與敬意。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清明節前夕,陜西多地就舉行了祭奠活動,緬懷英雄、傳承英烈遺志。在咸陽渭濱公園的邵小利烈士墓前,當地群眾向烈士敬獻鮮花,默哀致意。在榆林綏德、漢中略陽,當地的中小學生來到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深切緬懷革命先烈。

  英雄是一個民族的脊梁,是一個民族沸騰著的血液。據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萬名烈士永遠地長眠在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上。諸如守島英雄王繼才、排雷英雄杜富國,這些英雄故事也在中華大地一次次地上演。無論是烽火歲月還是和平年代,一代代英雄兒女付出了巨大犧牲,築就了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復興之路。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不管時代怎樣變遷,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尊敬英雄都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到井岡山、大別山、陜北多地緬懷革命英烈,講述英雄故事,號召大家銘記、崇尚英雄。木裏森林火災撲救中英勇犧牲的烈士悼念活動舉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敬獻了花圈。清明節期間,為烈士掃墓的人們更是絡繹不絕。

  “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出一山攔”。英烈精神鼓舞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在追夢路上劈波斬浪、奮力前行。成立之初,新中國面臨著被“開除球籍”的危險。70年矢志發展,中國已經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國家的面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成熟,併為世界提供著最高的經濟增長貢獻率、減貧貢獻率。

  沒有英烈前赴後繼的犧牲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對先烈的緬懷、向英雄的致敬,既是一場精神的洗禮,也是奔向未來的召喚。習近平總書記説過,“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在一窮二白、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上,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已經挺起了腰桿。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加需要傳承英烈精神,將英雄精神轉化為實幹理念,在新時代譜寫改革發展新篇。(秦平)

  (責任編輯:任虎鵬  同海怡)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