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清明“家節”傳承好家風

2019-04-06 19:58:00
來源:中國江蘇網
字號

  作者:袁媛

  清明祭祖,傳承千年。按照中國傳統,無論身在何方,家庭成員盡可能在清明節聚到一起,在先人墓前抒發追思,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對話是家庭緬懷先人的祭禮,更是增進凝聚力的儀式。這些回憶的片段也許不是條理分明的家訓,但動情言語中體現的道德傾向,就是一場人生價值的思考,是處世哲學的啟蒙。這,就是家風的薪火傳承,是傳統對生命的浸潤滋養。

  家風正,則子女興。古往今來,家風培育的就是子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家風是家族成員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共識,構建起家族成員共有的精神家園。愛國敬業、崇德向善、勤儉清白、孝親進取、書禮傳家……好家風,是祖先留下的最重要遺産,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成為子孫人生路上的不竭助力。正能量代代傳承,勸德向善的主線從未改變,在時代光彩的照耀下,好家風越發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讓耳濡目染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讓久沐其中的人們不會邁錯人生的重要臺階。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家風既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一個個小家庭的好家風,匯聚成社會大家庭的強大共識,構成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明祭掃先人和革命先烈,同樣是一種感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孩子們在清明節感悟親情、感念先人、感懷歷史,才能更好地肩負起孝老愛親、知恩圖報、愛國愛家的責任。黨員幹部回顧先人風雨辛勞的一生、祭奠先烈捨身為國的高風亮節,更能激發廉潔治家的信念,和奮鬥拼搏的決心。

  共話好家風,讓清明節成為道德的“加油站”,成為社會風氣的“凈化池”。有人説,正是中國人有祖先崇拜的傳統,在家風的代代傳承中,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中華文明提供了無懼風雨的韌性,讓中國人涵養出勤勞善良的美德。清明的意義正是於此,弘揚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範圍內彰顯正能量,傳播新風尚。

  以身作則,不令而行。清明踏青,家長也在為孩子躬身示範。是捧上一束鮮花綠色祭祀,在孩子心中種下環保的種子,還是燒“名車”“豪宅”,讓孩子看一場陳俗陋習、盲目攀比的大戲?移風易俗,不僅是家風涵養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完成的時代課題。我們更應在一點一滴的生活中,傳承好家風、開創新家風,讓祖先的光輝事跡、優良品格與今天的言傳身教相結合,讓優良家風落地生根,讓傳統文化照進現實生活。(袁媛)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