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人的故事|讓我們緬懷他,真正用信念撐起生命尊嚴的軍人

2019-04-05 11:55: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截圖。資料圖

  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在網路走紅,“圈粉”無數青少年網民。

  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截圖。資料圖

  故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令人淚目:病危的兔子不聽醫生勸告、不肯休息,彌留之際仍在整理重要文件,臨終前,他對小兔子説:“我們的大國夢,就交給你們了!”

  故事裏,工作到最後一刻的兔子的原型就是全軍10位挂像英模之一——林俊德。(全軍挂像英模,指中國人民解放軍挂像英模,共10位。全軍挂像英模畫像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統一印製,在全軍連級以上單位懸挂。)他是中國爆炸力學與核子試驗工程領域專家、總裝備部某試驗訓練基地研究員,1993年晉陞為少將軍銜,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軍挂像英模林俊德。資料圖

  2018年9月,中央軍委批准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林俊德為全軍挂像英模,自此,各時期的全軍挂像英模增至10位,他們是: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蘇寧、李向群、楊業功、林俊德、張超。

  又是一年清明,我們緬懷先烈,向林俊德將軍致敬,向那些為國家繁榮富強英勇犧牲的英雄致敬!

  他是操作精密儀器的科學家?

  他用“土方法”創造測量奇跡!

  林俊德(左一)和同事們。資料圖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一聲巨響,蘑菇雲騰空而起,一片歡呼中,有個人卻神色緊張地逆向而行,他就是林俊德。直到搜尋出記錄此次爆炸數據的設備後,他才出了一口氣。林俊德負責研製鐘錶式壓力自記儀,這台儀器記錄的波形和計算的數據是檢驗核爆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

  1964年10月16日,我國首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研究人員歡呼雀躍。資料圖

  核子試驗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向周總理報告核爆成功時,周總理謹慎地問:“怎麼證明是核爆成功?”現場指揮帳篷裏頓時一片肅靜。法國第一次核子試驗沒拿到任何數據,美國、英國、蘇聯第一次核子試驗只拿到很少的數據……這時,時任核武器試驗研究所所長程開甲帶著26歲的林俊德匆匆趕到:“衝擊波的數據已拿到,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當量為2萬噸。”張愛萍激動地拍了拍林俊德滿是塵土的肩膀説:“你們立了大功!”

  中國從此有了堅不可摧的“核盾牌”!

  1964年10月16日,核子試驗現場總指揮張愛萍依據林俊德測得的衝擊波數據,向周總理報告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資料圖

  中國要想安心發展,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那時的中國,物質稀缺匱乏,能夠達到試驗標準的材料屈指可數,機械器材都需要科研人員自行研發。

  以測量儀器的研製為例,核爆對測量精度的要求極高。沒有高精尖的電機工藝,幾乎不可能成功。外國人揚言,“你們爆炸了也是假爆炸!因為你們根本測量不出來!”

  林俊德在作報告。資料圖

  林俊德就是不信邪,他和戰友們根據極少數的核子試驗資料埋頭研究,所有的路,都要試試!唸唸不忘,必有迴響,一天,他偶然聽到鐘錶“當——當——”的報時聲,一瞬間他聯想到了鐘錶的發條:發條為動力,加上自行車輪胎和鬧鐘,用“土辦法”設計鐘錶式壓力自記議。沒想到,還真就製成功了!

  這個壓力自記儀成本極低,樣子像一個罐頭盒,但無論測量精度,還是數據採集速度,都優於其他外表洋氣的“大傢夥”!用自行車輪胎和鬧鐘這種“土辦法”搞出來的測量儀器,獲得了中國首顆原子彈的重要數據!

  林俊德常對學生説,科學就是用簡單辦法達到理想目的。資料圖

  1966年氫彈原理性試驗是在高空,衝擊波的測量也必須在高空。高空衝擊波測量難度更大,測量儀器必須在零下60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下工作。但當時的試驗條件並不具備。怎麼辦?

  林俊德帶著儀器,和同事們爬上海拔近3千米的山頂,一呆就是一宿。冬天的戈壁大漠,夜晚冷風刺骨,戶外溫度有零下20攝氏度,隊員們頭髮、眉毛上都結上了白霜。他們四肢都被凍僵了,身體止不住顫抖,但嘴裏抱怨的卻是:這溫度還能再低點嗎?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資料圖

  後來,林俊德帶領課題組將氫氣球放飛到高空,進行低溫考核。每一次試驗都要動員幾十個人在數十公里範圍的戈壁灘上找回儀器。通過放飛試驗,課題組研製出高空壓力自記儀,為飛機投放氫彈安全論證提供了依據!

  他是離家52年的“異鄉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國與家!

  林俊德在作報告。資料圖

  從原子彈到氫彈,從空爆到地爆,我國全部45次核子試驗,他都衝鋒在第一線。曾有一次爆炸試驗,林俊德讓其他人全進了掩體,自己卻執拗地選擇近距離觀看爆炸,誰都勸不下來。一聲巨響,爆炸裝置被炸開了,碎片將遠處碗口粗的楊樹攔腰削斷,爆炸聲還在耳邊迴響,林俊德卻已衝出去取樣……“那種情況根本顧不上生死。”他多年的同事説。

  林俊德正在工作。資料圖

  林俊德説這輩子自己有三個“沒想到”:上大學、做將軍、當院士。他更想不到的是,他一生的命運都和國家緊緊相連。他説,成功的關鍵,一個是機遇,一個就是發狂。一旦抓住了機遇,就要發狂地工作,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裏,林俊德和戰友們每天都在拼命工作,創造了驚人的“中國速度”!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林俊德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國與家。

  2019年新春林俊德的全家福。資料圖

  2012年5月,從得知自己患病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筆電上寫下了遺言清單:

  1.電腦、保密櫃清理

  2.****技術(國家機密)

  3.家人留言

  4.(空)

  5.馬蘭物品清理(宿舍、辦公室)

  林俊德的遺言清單。資料圖

  筆電上,有詳細的檔案材料、技術方案、學生論文等處理事項,但是“家人留言”那一項卻一片空白。

  在林俊德生命最後的幾個小時中,老伴黃建琴緊緊握著他的手,貼在他耳邊説:“老林啊,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這麼長時間!”聚少離多,沒有沖淡這個家庭的溫情,家國的種子很早就在孩子們心裏生根。

  黃建琴説,“老林臨終前雖沒給兒女們留下一句話,但他的執著追求和平時的言傳身教,已深深融入後人的血脈中。所以,孩子們早早就知道了要像爸爸那樣做人,像爸爸那樣做事。”

  女兒林春説:“父母為我們做出了好樣子。”

  兒子林海晨説:“我是在爸爸去世後,才從媒體上知道他原來獲得了許多榮譽和獎項。傳承‘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幸福。”

  他是“不聽話的病人”?

  他是衝鋒的戰士!

  “我是搞核子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在這裡我無法工作,請把我轉回普通病房。”2012年5月26日,病情惡化的林俊德,被送進重症監護室,這是他醒來後説的第一句話。在醫院裏,他是一個“不聽話的病人”。

  林俊德拖著虛弱的身體,堅持在病房工作,妻子勸他休息一會兒。資料圖

  “不要勉強我,我的時間太有限了,讓我專心幹工作。”此時的他已經病危,整個腹腔全是腫瘤,卻多次拒絕治療,要求工作。

  林俊德在病房堅持工作。資料圖

  醫生不忍,多次勸林俊德休息,他卻坦然地説:“我寧要有品質的一天,不要沒品質的十天。”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他強忍著劇痛,堅持伏案工作長達74分鐘!

  2012年5月31日,處於生命最後時刻的林俊德。資料圖

  時間慳吝,這位可敬的科學家來不及把筆電上5條提綱的內容填滿,來不及整理完電腦中的全部文檔,甚至來不及給親人多一句囑託,彌留之際,口中還喃喃念著電腦裏的資料……

  林俊德握滑鼠的手一直顫抖。視頻截圖

  2012年5月31日,這顆赤子之心匆匆停止了跳動,留給人們的,永遠是衝鋒的背影。他去世後,還留下一本在病床上做的工作筆記,被作為“核心機密”入檔保存。為了這些,他一次次放棄了延長生命的機會……

  林俊德的臨終囑託。資料圖

  2012年,林俊德被評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推選委員會這樣評價林俊德:把能夠擁有的時光,都獻給了崗位,最後還在向目標衝鋒,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撐起生命尊嚴的軍人。以智殉國鑄就成中華民族的銅墻鐵壁,至死攻堅綻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強馬蘭!

  “死後將我埋在馬蘭。”這是他臨終前的囑託。馬蘭,中國保密的核子試驗基地,一個地圖上搜不到的地方。然而那裏卻播撒過他畢生的心血、青春和愛情。

  林俊德被評選為“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視頻截圖

  有網友留言:“為什麼中國只用70年,就可以發展成現在的樣子?我想我找到了答案,科學家們為祖國,撐起了尊嚴和底氣。”

  國之重器,以命鑄之。其實,中國有太多像林俊德將軍一樣的科學家,正是他們,用生命的光和熱,為祖國創造出了太陽和驚雷!

  天地英雄氣,韆鞦尚凜然。清明祭先烈,英雄志長存!(中國青年網記者 方瑞 楊月 實習記者 曹若鴻)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