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握金融本質 服務實體經濟

2019-04-02 11:4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何德旭(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為主題的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在深刻闡明金融與經濟關係的基礎上,就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提出了明確要求,並特別強調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正確把握金融本質”,這一講話為推動我國金融業高品質發展、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指明瞭方向,為做好當前及未來的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極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雖然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視角都能夠對金融作出描述和概括,比如聯結儲蓄與投資、配置資源與風險、平衡供給與需求、創造信用和價值等,但金融最為核心和關鍵的本質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的,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筆者認為,在正確認識和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質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國際金融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新特點,可以概括出當代金融的三個核心功能。

  第一,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應當具備什麼能力才能成為一國的核心競爭力呢?很顯然,就是金融與實體經濟能夠實現融合發展並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能力。具體包括:其一,能夠基於資訊優勢和專業優勢準確把握各行業、各産業的發展週期和前景,篩選出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行業和産業;其二,能夠準確定位這些行業和産業中的核心技術和領先技術,並盡可能地降低企業技術創新融資的風險;其三,能夠基於企業經營狀況來把握其市場地位和市場前景,並將金融資源配置到具有較大市場發展潛力的企業,實現優勝劣汰。

  第二,對金融風險的管理功能。預防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在於金融體系能夠自我轉化風險,而不是造成風險的外溢,也就是説,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抵抗風險壓力,防止風險擴散甚至激化。金融對風險的轉化功能體現在:一是對企業等市場主體的信用風險的吸收能力,即當一定數量的企業發生違約風險時,金融體系不僅能夠平穩運作,而且能夠通過改進金融契約等方式,提升篩選優質企業的能力,降低風險概率。二是對金融體系內風險傳染的吸收能力和抵禦能力。各金融機構對自身産品和業務投放市場後的風險狀況始終在進行及時監測,利用相關數據進行模擬實驗和壓力測試,評價機構自身的金融風險存量、外來風險衝擊時的危機概率,並針對産品漏洞和業務風險採取管理措施,或提高資本充足率,或增加風險撥備,或壓縮高風險業務比重,實現對內生性風險的動態管理。三是對金融損失的吸收能力。即當金融風險發生並産生金融損失時,金融體系的風險撥備、存款準備、最後貸款人貸款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對金融損失的化解能力。

  第三,對內部缺陷的自我修復功能。現代金融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具備較強的自我修復功能,這一功能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實體經濟形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金融體系的産品、業務、風險管理等內容能夠不斷進行自主的改進和優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産品體系”,就是這一功能的現實體現。二是由於金融週期及經濟週期的波動,導致金融體系發生大面積金融風險時,系統內部能夠及時響應,並在自我修復的過程中不斷提高風險防範和管理能力。

  從金融的本質出發,為了更好地發揮金融的核心功能,促進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必須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其一,不斷完善金融制度。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完善金融制度是突出金融本質和遵循金融規律最為根本也最具有決定性的舉措。現代金融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金融監管制度、金融發展制度、金融穩定制度。金融監管制度界定金融準入、經營資格、業務範圍、資訊披露、市場監督等內容;金融發展制度約束金融體系的發展速度和創新節奏,在鼓勵金融機構根據實體經濟需求積極創新的同時,還必須設計相應的資訊披露説明、關鍵風險提示等內容;金融穩定制度界定了金融風險監測管理途徑、金融風險防範及化解規則,能夠消除金融機構自身存在的救助預期和風險轉嫁預期,具有更強的激發金融市場主體活力、效率和彈性的能力。

  其二,高效配置金融資源。金融供給本質上屬於金融資源的配置範疇。由於金融的特殊性,政府代表國家對金融進行監管,通過金融準入等方式決定著金融資源的配置或供給。因此,政府的監管方向和路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首先,要防止金融資源“脫實向虛”。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有必要通過控制企業的貸款規模、探索創新銀行貸款信用風險評估方法等途徑,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特別是增強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三農領域等的資金支援力度。其次,要切實解決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促進傳統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及其業務的融合發展,促進中小金融機構業務創新和合規發展,促進金融科技在各個業務領域的普及,促進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發展,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最後,要提高金融服務水準。金融機構應借助高科技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了解、分析、掌握人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不斷發掘金融服務的新需要,建立和不斷完善多層次、結構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尤其要關注民生領域,發掘民生類金融服務,創新服務模式。

  其三,打造金融人才隊伍。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説,人才隊伍、人才制度決定著金融制度的有效性、決定著金融功能的大小。因此,在確保政治素質和個人品質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地從一線業務、一線研發培育人才,為人才成長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需要不斷加強對業務一線人員的培訓,提升其金融業務前沿技能,提高其開放條件下的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2日 11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