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帶一路”給世界發展帶來的重要啟示

2019-04-02 11:4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蘇長和

  “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國際關係中的一項偉大創舉。“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分別在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提出的有關當今世界共同發展的一個重大倡議,該倡議提出以來,很快在國際社會引起積極反響,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以及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國際大合作之中。當今世界正處於重要政治經濟轉型期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國各方都在探索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的解決途徑,各種方案和舉措在競爭和比較中相互借鑒、相互補充。“一帶一路”豐富了國際經濟合作理念和多邊主義內涵,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案和途徑。

  1.世界需要一個新的共同發展平臺

  發展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公平均衡分享,這些問題既關乎各國內部,也是新型國際關係建設面對的重要問題。在世界發展領域,曾出現多種具有一定影響的發展模式,這些發展模式影響範圍有大有小,同時也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經驗教訓。殖民地模式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損害和犧牲他國合法權益的基礎上,造成了嚴重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後果,給世界帶來深重的災難和痛苦的教訓。戰後,隨著殖民地半殖民地體系的瓦解,一大批新興獨立國家站了起來,國際關係民主化得到很大的進步,但是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世界存在明顯的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的分野,發達國家經濟集團掌握著國際金融、貿易、規則的制定權和解釋權。

  人們注意到,在戰後世界發展史上,能夠真正躋身發達國家行列的發展中國家幾乎屈指可數,這固然有各方面因素,但是國際經濟秩序的結構性和條件性限制無疑是一個重要外部原因。如果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一直髮展得很好,而大多數國家一直處於貧困落後狀態,説明世界發展體系一定出了問題。這並不是説世界上發展得好的國家一定就是得之不義的,更不是將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和不發展問題完全歸咎於發展得好的國家,而是説,從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來講,世界各國需要共同創造一個均衡、持續、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的國際或地區政治經濟體系。戰後至今的世界發展史上,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教訓,就是有的國家將自己的發展模式,強行輸出到一些新興獨立國家,損害了這些國家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有的發展中國家由於政治經驗不足,盲目複製和移植外來發展模式,在發展問題上出現曲折和挫折。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發展領域還出現一個新現象,就是發展問題不再只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一些發達國家同樣面臨再發展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更加凸顯出發展議題不再是孤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關係到各國各方的共同問題。

  總之,世界上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難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的那樣,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世界需要一個新的共同發展平臺,為21世紀的國際關係增添新的動力。“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

   2.“一帶一路”共同發展平臺的大智慧

  作為世界上一個新的共同發展平臺,“一帶一路”在“立”不在“破”,其並不是要去否定或取代世界上已有的一些發展倡議和方案,而是通過提出新的可行計劃和方案,引領和促進國際關係的均衡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用。

  “一帶一路”倡議努力同主要國家和地區已有的地區合作機制保持合作對話關係,同既有的發展型國際組織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是“一帶一路”同歷史上陣營政治下以對抗為目標的集團化經濟合作和發展機制的不同之處。國際上一些以陣營政治和勢力範圍思維解讀“一帶一路”的觀點,恰恰沒有看到“一帶一路”與既有合作機制並行共生的特點。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迅速獲得廣泛國際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一帶一路”又不是對國際上既有發展倡議的簡單跟從和附和,其體現了中國這樣一個新型大國對世界前途的理解和思考。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理念來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這是由中國對國際關係的歷史和邏輯的深刻理解所決定的。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重視交流的民族,中國一直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一起把和平發展的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動之中;實際上,中國發展道路在世界上的獨特意義之一,就是像中國如此規模的大國,走出了一條通過內部改革創新而不是對外侵略殖民的新型發展道路,為那些想要加快發展同時保持自己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參考。從邏輯上來説,世界上之所以存在發展赤字難題,同舊國際關係延續的零和對抗、勢力範圍、強權政治、排他獨佔等思維和實踐有關,從而使得國際關係一直如丸之走盤,不能升級到一個有利於更多國家及其人民共同發展的體系之中。一個新的國際關係,不應該將個別國家的發展建立在其他國家不發展的基礎上,也不能將自身發展建立在犧牲他人權益的前提下。因此,“一帶一路”是要避免過去一些體系的弊端,努力創造一個均衡、持續、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的國際合作體系,推動一種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

  愚者求異,智者求同,仁者求通。“一帶一路”作為一個更大區域範圍的國際合作倡議,並不像一體化理論指示的那樣,形成一個逐級發展的政治共同體。“一帶一路”理論基礎顯然不是人們熟悉的一體化理論,代表的是區域合作與發展的互聯互通理論,通過發展階段不同、政治制度各異國家的聯通,釋放新的發展活力。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我們都歡迎。

  3.“一帶一路”是一個發展知識交流互鑒的舞臺

  “一帶一路”還是一個發展知識相互學習、交流互鑒的平臺。“一帶一路”沿線本身就是多樣多彩文明融匯的地方。在文明交流對話中,分享彼此發展經驗方面的知識,也是“一帶一路”合作的一個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各國各民族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公平均衡分享這些問題上,既有可資參考的經驗,也有引為鏡鑒的教訓。從國家治理到地區治理,從發展道路到發展方式,各國各政黨亟須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在發展道路問題上,各國應該相互尊重,不應該將自己的發展道路強加於他人,同時,也要秉持開放態度,積極學習借鑒他國在發展領域的知識和經驗。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並不是輸出中國的發展道路,而是倡導各國在發展和治理的各個方面,進行廣泛的對話和交流,這也是當代國際關係合作的一個新領域。中國在自身發展歷程中,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對其予以理論化系統化,從而形成中國在發展方面的知識體系,以更好地在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和分享。

  中國發展道路的知識體系,對世界發展不乏啟示意義。就發展道路知識體系的比較而言,建立在對外侵略擴張道路基礎上的發展知識體系,不應該也不能成為後來國家現代化道路的模倣對象,19世紀後半葉和20世紀前半葉,有的國家將此道路作為學習的對象,參與到擴張和瓜分他國的陣營中,給其他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有的發展道路知識體系,在世界上推廣以後強化和鞏固了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格局,這種知識體系一直飽受詬病和批評;還有的發展道路的知識體系,學習和借鑒者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自身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堅持獨立自主、以內部改革創新同時與外部世界保持合作而探索出來的發展道路,其所蘊含的知識和經驗,對世界上大部分想要發展同時又要維護自身獨立、實現發展同時不以損害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增進自身發展同時努力與他國一起共同發展的國家,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這也正是“一帶一路”倡議給世界共同發展帶來的重要啟示所在。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2日 06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