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疆蒙古族繡娘吳茵畢麗克:“手拉手”築就各族姐妹脫貧增收路

2019-04-02 09:5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1日電 題:新疆蒙古族繡娘吳茵畢麗克:“手拉手”築就各族姐妹脫貧增收路

  新華社記者劉兵、齊易初

  “我終於能用自己的雙手掙錢了”。對於21歲的哈薩克族姑娘木拉孜來説,這是她最得意的一件事。木拉孜小時候得病,身體發育受到影響,從沒上過學,只能在家吃低保。但在2018年,她幸運地遇到了蒙古族繡娘吳茵畢麗克,那個讓她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的人。

  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吳茵畢麗克是有名的女能人。憑著自幼跟著奶奶學習的手藝,她從2003年起開始製作蒙古族傳統服飾和帽子、刺繡手帕、小飾品等,隨後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目前,她的産品不僅進入新疆各大旅遊景點,還通過“義烏購”網站和新疆口岸,銷往蒙古國、哈薩克和歐美各國。

  隨著中國旅遊高速發展,偏遠的新疆也迎來越來越多的觀光遊客,吳茵畢麗克的手工藝品緊俏,産量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在當地政府部門支援下,她開始組織一些鄉鎮的農村婦女集中培訓,用農閒時間製作手工藝品,再由她集中回收銷售。

  “新疆農村婦女大都有一定的刺繡功底,不同民族的婦女風格還不盡相同,産品豐富多樣。”吳茵畢麗克説,她對各族姐妹的手藝和風格感到滿意,而大家也有了讓家庭擺脫貧困、增加收入的機會。

  2018年6月,吳茵畢麗克的第一個“衛星工廠”在博樂市小營盤鎮貝德布拉格村成立。這種在村莊裏開設的生産廠間,依託原有工廠設備和管理,可以讓農牧民不出遠門上班。

  貝德布拉格村負責人、村第一書記羅玲惠説:“我們村是蒙古族、漢族和維吾爾族混居村,外出務工人員多,260個留守村民中有60%是婦女。工廠建起來後,有70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農忙時還可以把材料帶回家加工。”

  維吾爾族婦女托合提古麗在工廠做刺繡,每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既能拿到工資,還能照顧家裏,家人非常支援。”她還計劃著學習織地毯,拿到技能證書,當個培訓老師帶徒弟。

  當年10月,吳茵畢麗克的第二個“衛星工廠”建在了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介格得布拉格村,木拉孜就是村裏100名在工廠就業的婦女之一。

  “做一個茶杯墊掙1元錢,縫一個手機袋掙5毛錢,我雖然動作慢,但一個月也能掙1000元。”木拉孜説。因為有了工資收入,木拉孜覺得生活有希望有快樂,2018年底,她擁有了智慧手機,還購買了自行車和新衣服。

  吳茵畢麗克説:“其實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帶動大家就業,提高公司産出,這叫互相幫助,各族姐妹就應該‘手拉手’。”

  2018年,吳茵畢麗克的公司銷售額超過百萬元,建起了2個“衛星工廠”、8個專業合作社,帶動了博樂市3個鄉鎮的600多名各族婦女實現就業增收。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