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型工業化

2019-03-29 15:0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裏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了深刻複雜變化,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為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深刻複雜變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習近平同志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為我國提高經濟發展品質、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根本指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以資訊技術、智慧製造技術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並加速滲透到工業發展的各個領域。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把我國由工業大國建成工業強國,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新型工業化。要強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打造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學發明的市場和制度環境;深化教育與科技體制改革,建設一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進一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緊盯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我國工業化中的短板,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強化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取得更多原創性成果。

  推動一二三産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城鄉與區域等協調發展,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抓住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趨勢,促進新興産業集群式發展,爭取在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率先突破,搶佔新一輪産業競爭制高點。根據我國地域廣闊、市場需求差別大等國情,結合區域特點與市場需求,協調好製造業與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與傳統優勢産業、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産業發展的關係,通過産業鏈整體躍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地方應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與其他地區形成優勢互補,避免出現産業發展雷同和産能過剩。

  工業綠色發展不是單純的環境治理問題,而是涉及形成什麼樣的工業製造體系、産業結構、國際分工格局等的發展戰略性問題。我國要實現工業綠色發展,關鍵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和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提供綠色産品和服務,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加快推進能源行業轉型發展,逐步提升我國環境標準,加大節能環保産業投入,推動實現綠色迴圈低碳發展,從源頭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提升發展的內外聯動性。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重點加強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經貿合作,探索貿易與産能合作新模式,實現擴大對外開放與國內區域協調發展和産業佈局優化調整互促共進。在擴大對外開放中不斷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提升我國産業在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推動我國産業發展由主要依靠成本、價格競爭優勢向依靠以技術、標準、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加快實現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實現工業化發展成果全民共用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深化利益分配機制改革,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促進産業間、要素間形成更加公平的收益分配機制。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注重形成合理的産業結構,厚植經濟發展與促進就業的基礎,確保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平坦。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