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了西藏的美好明天——西藏民主改革60年英雄群像

2019-03-26 18:13: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拉薩3月26日電題:為了西藏的美好明天——西藏民主改革60年英雄群像

  新華社記者王沁鷗、張寶亢、白少波

  民主改革六十年,西藏經歷滄桑巨變。變革需要時代機遇,也需要個人主動做出選擇。在西藏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進程中,有人鞠躬盡瘁,有人勇挑重責,有人刻苦鑽研,有人甘守平凡,共同用奮鬥創造著西藏的明天。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負使命,便是時代的英雄。

  把人民幸福放在心上

  “我死後,請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這是開國將軍譚冠三臨終時的請求。1959年,他參與領導了西藏民主改革。終其一生,老人最惦念的,一直是西藏。

  先輩事跡仍在傳揚。60年間,各族幹部也在高原追隨著先輩的足跡,把人民幸福始終放在心上。

  “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韆鞦鬼雄死不還鄉”。

  40年前,一名35歲的基層幹部請人寫了這樣一幅條幅後,毅然進藏。

  在西藏工作期間,孔繁森(左)在輔導藏族兒童讀書(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他叫孔繁森,1979年起兩次入藏工作,1992年第二次期滿時,自治區決定任命他為阿裏地委書記。

  載譽歸鄉,還是守苦寒邊疆?孔繁森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直到兩年後,他將生命也獻給了西藏。

  “一個共産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孔繁森的話正影響著更多的人。

  德吉央宗在農忙時節幫助農民開拖拉機播種(2015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2010年,藏族女大學生德吉央宗從內地回到拉薩河畔,在白堆村當起了村官。如今,她紮根基層已9年,昔日貧困村成了“家富、村美、人和”的先進村。

  2018年,西藏新增2100個村(居)達到脫貧摘帽標準;74個縣(區)中摘帽縣達55個。數據背後,是無數默默付出的身影。

  “千般難、萬般難,心有百姓就不難。”德吉央宗説。

  把西藏建設扛在肩頭

  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通車,西藏從此有了公路。

  4360公里的公路沿線,3000多位築路烈士長眠,述説著以生命鑄就的“兩路”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將高原建設的責任扛在肩頭。

  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工人沈育斌許下心願:要再來西藏修鐵路。

  懷有西藏情結的還有聶勇軍,他的父親也曾奮戰在青藏鐵路建設一線。

  現在,聶、沈二人同在拉林鐵路施工現場。極寒、狂風、身體透支……來過高原,聶勇軍才知父親不易。

  “但讓西藏人民出行更便捷是有意義的事。”他説。

  新建的通麥特大橋(2016年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近年來,西藏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式發展。國家累計投入1萬多億元,實施了800多個重點建設項目。青藏鐵路、藏木水電站等工程投入使用,青藏、川藏電力聯網架起電力“天路”,供電人口已達272萬人。

  千萬建設者的接力,讓雪域不再遙遠無光,也讓逝去的生命有了意義。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一名電力援藏幹部這樣説道。

  把高原冷暖記在腳下

  40多年前,雅魯藏布江畔,一位名叫梁家慶的科技工作者不慎跌入江中。人們找到他時,他已沒了體溫。

  這名年輕的科學家為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考察獻出了生命。他是中國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隊的一分子。

  科研人員和後勤人員從營地前的小溪取生活用水(2017年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新西藏誕生,國家便著手高原科考。20世紀70年代,一場大規模綜合考察正式啟動。考察發掘了證明古高原氣候的化石,勾勒出了高原構造圖,也為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提供了論證……

  數十年間,還有許多名字值得銘記:陳金水——世界海拔最高有人值守氣象站建立者、堅守藏北高原33年的氣象學家;崔之久——貢嘎山難中九死一生、中國最早的冰川學家之一;鐘揚——16年收集4000萬顆種子、多次延長援藏期限的植物學家……他們青春不悔,奉獻犧牲。

  如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已經啟動。為了第三極潔凈的明天,也為給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學參考,科研人步履不停。

  把西藏的明天握在手中

  西藏邁向明天,前行的方向則始終掌握在人民手中。

  60年前,農奴單增群培主動為前來平叛的解放軍帶起了路。在被他稱為“菩薩兵”的隊伍裏,15歲的少年學會了第一個漢字——“路”。

  路找對了,才有光明。

  兩年後,一個名叫卓嘎的女嬰出生在玉麥。那是祖國的西南邊境,一度沒有路,沒有人。十多年間,卓嘎、妹妹和父親曾是玉麥僅有的一戶居民。

  父女三人從未離開,因為“這塊地方沒人了,中國的地盤就小了”。

  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卓嘎(右二)、央宗(左二)姐妹在“時代楷模”授予儀式上與主持人和觀眾互動交流(2018年10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旭 攝

  單增群培的日子後來日益富足,他堅信“依靠勤勞的雙手,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卓嘎也迎來了玉麥的新發展。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她和妹妹回信,勉勵“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現在,路寬了,人丁興旺了,人們都説:“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喜馬拉雅山脈深處的故事,似只是60年間的滄海一粟。但雪山內外,無數普通人正做著新的選擇:走出大山的大學生回到山裏繼續教書;高薪白領走進山村保護“非遺”;産業能手不進城,留在家鄉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這些普通人把生活的決定權握在自己手中,創造著西藏的美好明天。

[責任編輯: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