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邊疆流動放映隊——“韋氏三兄弟”38年的堅守

2019-03-17 13:1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南寧3月16日電 題:邊疆流動放映隊——“韋氏三兄弟”38年的堅守

  新華社記者劉偉、曹祎銘、覃星星

  初春的南國,芒果花競相盛開。

  中越邊境公母山上的一個瑤族屯,夜幕剛剛降臨。

  “貝儂(壯語,泛指親朋好友),今晚電影好看哦!吃完飯來看電影……”韋柯拿起話筒,用壯語預告當晚的電影,喊話聲在大山間回蕩。不一會兒,三三兩兩的村民打著手電筒、拎著小板凳陸續趕來。

  壯族漢子韋柯是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峙浪鄉愛民固邊電影隊隊長。38年來,他和大哥韋忠、二哥韋江為邊境村屯、中小學校放映各類影片1.4萬多場次,累計行程26萬多公里,惠及群眾160多萬人次。

  38年行走邊疆放電影

  3月6日,記者來到韋氏兄弟的老屋,當年方便群眾觀影的斜坡仍在,墻角擺放著電影放映器材,墻上張貼著全年電影放映計劃,什麼時間去哪個村、放映多少場,標注得清清楚楚,一年下來放映300場次左右。

  當日傍晚,韋柯開著麵包車沿著崎嶇的山路蜿蜒而上,來到十幾公里外的堪愛村丈雞屯。韋柯在志願者的幫助下熟練地卸車、拋繩、挂銀幕、架設放映機……大山深處寂靜的村屯頓時熱鬧起來。

  過去不少邊境村屯不通公路、不通電,看場電影非常不易。韋柯告訴記者,他們三兄弟小時候都喜歡看電影,但當時村裏沒有電影院,看一場電影要走3個多小時山路。

  1981年,在父親的帶領下,他們東拼西湊3700元,購買了一台16毫米電影放映機及配套器材,組建了峙浪電影隊。站在老屋前,韋忠説:“我們把這裡改造成一個小型電影院。一張票一毛錢,對軍人和孤寡老人免票。每次放映都擠滿了觀眾。《地道戰》《鐵道遊擊隊》《少林寺》等老片子連續放映好多場,大家都百看不厭。”

  家門口有了電影院,這成為當地轟動一時的“大事件”。韋江告訴記者,後來為讓居住偏遠的群眾不出村屯就能看上電影,他們又將電影院流動起來,拉設備進村入屯,把銀幕挂到村民的房前屋後。

  雨後的公母山散發著草木的芬芳。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電影隊特意選擇了影片《建國大業》。在放映正片前,還播放了中草藥種植、交通安全、關愛留守兒童成長等短片。

  當晚,20多名瑤族群眾身著民族服飾圍坐在一起看電影。雖然大山裏的夜晚春寒料峭,但觀眾熱情很高。“以前村裏不通水泥路,要走小路下山才能看場電影。現在不出村就看上了。”涼亭下,64歲的瑤族村民黃阿妹坐在小板凳上對記者説。

  正在現場幫忙的蕉生定是堪愛小學丈雞教學點負責人。1998年他在一次看電影時與韋柯相識,從此便成了好朋友。“電影隊常到學校為孩子們播放《小學生防範溺水安全知識》《小學生校園安全常識》等教育片,效果很好。”

  為民服務初心不改

  韋氏三兄弟電影隊的交通工具從最初的手扶拖拉機到三輪車,再到麵包車;使用的放映機從笨重的老式膠片機,到現在只需一個隨身碟就能播放的數字機……隨著交通工具、放映設備的不斷改善,電影種類也日漸豐富,還播放大量有關黨的政策、農業科技、治安警示等宣講專題片。

  “群眾形象地將電影隊稱為傳播科普知識的‘大篷車’。”峙浪鄉黨委書記農延勝介紹,當地有種植中草藥砂仁的傳統,但由於缺乏科學種植技術,産業發展緩慢。為此,電影隊找來有關砂仁種植的科普片,前往多個村屯巡迴播放。如今,峙浪已有5個村300多戶群眾種植砂仁1.3萬畝,成為遠近聞名的“砂仁之鄉”。

  在洞浪村新洞屯,一大片百香果鬱鬱蔥蔥。洞浪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艷連告訴記者,電影隊及時組織播放了百香果種植技術科教片,幫助他們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

  電影隊還為年輕人創造了浪漫相聚的機會。在峙浪鄉街上,韋祎平、蘇春和夫婦正忙著打理商店生意。“我們原來並不認識。1988年電影隊去她住的村放電影,我就跑過去看。一來二去她就成了我老婆。”韋祎平説起當年的情景一臉喜悅,“2002年我們領證結婚,現在已有了兩個孩子。”

  崇左市委書記劉有明説,韋氏兄弟電影隊用雙腳丈量邊疆的山山水水,豐富了邊境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了邊境群眾了解政策、學習技術的渠道,更加增強了邊境群眾守邊固邊的家國情懷。

  紮根邊疆的文化傳播者

  “群眾提出要求,我們都會盡力去滿足。”韋柯説,“曾經一個年輕人找到我,説老母親躺在床上動不了,很想看場電影。於是我就跑到他家,為兩戶群眾放映了一場電影。”

  “為給少數民族群眾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電影隊經常挑選一些壯語配音的電影、科普片等。”寧明縣文新廣電局壯語播音員鄭玉川參與過4部影片的壯語配音。他告訴記者,壯語版的《尋找劉三姐》《喋血孤城》《舉起手來》等影片深受群眾歡迎。

  “除譯製壯語影片,我們還定期對放映人員進行培訓,並不斷改善電影隊放映條件。”縣文新廣電局局長方記石説。

  目前電影隊的服務地域已拓展到3個邊境鄉鎮29個村(社區)。韋江告訴記者,近些年,電影隊每放映一場電影,政府就給予200元補貼。這些補貼基本都用在加油、租片、修車等開支上。

  寧明縣委書記劉勇表示,韋氏三兄弟長期在邊境地區放映電影,對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群眾是一種很好的服務,更是一種鼓舞。“黨委、政府將不斷加大對電影隊的支援力度。”

  韋氏三兄弟電影隊規模不斷壯大。2012年9月,峙浪電影隊與峙浪邊境派出所聯合共建愛民固邊電影隊。派出所教導員胡藝華説,為維護邊疆和諧穩定,他們時常隨電影隊進村,宣傳黨的政策,講解法律法規,同時有針對性播放《農村防詐騙常識》《農村防範拐賣婦女兒童方法》等治安類宣傳片。

  2017年大學畢業來到峙浪中學任教的楊雪梅是電影隊的志願者。“開始只是覺得好玩,後來逐漸被他們堅守的精神感動,現在我成了韋柯的‘徒弟’,只要有時間就和他們去放電影。”楊雪梅説。

  2018年8月,韋柯從縣城拷貝影片返程路上遭遇嚴重車禍,至今仍未痊癒。韋柯説,住院期間一直有群眾打電話問:“你的腿好了嗎?”“什麼時候回來放電影?”……想到鄉親們對自己的期待,韋柯感到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如今,韋柯拖著一條傷腿與大哥、二哥及志願者們繼續在中越邊境走村進屯放電影。“現在手機、電腦很普及了,但對邊境農村的老人、婦女和小孩而言,看電影仍是他們難得的娛樂方式。我們要做新時代紮根邊疆的文化傳播者,只要群眾有需求,就一定堅持下去。”韋柯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