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根本遵循

2019-03-14 12:51: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習近平在今年兩會上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的講話,站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高度,進一步闡明瞭做好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對廣大社科工作者的親切關懷,為我們更好回應時代之問、回答時代課題,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與歷次有關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講話一脈相承、一以貫之,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再動員、再部署,具有極強的思想性、戰略性、針對性和指導性,學習領會好、貫徹落實好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是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界首要的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做好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我認為要樹立六個意識:

  樹立強烈的陣地意識,明確歷史使命,做好“培根鑄魂”工作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領域,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肩負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明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和宣傳的堅強陣地。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深入學習、研究和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政治任務,力求在學懂、學深、學透上下功夫,在用足、用好、用實上下功夫,把學習、研究和宣傳同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相結合,同隊伍建設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明方向、正導向,轉作風、樹新風,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

  樹立強烈的時代意識,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做新時代的新學問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哲學社會科學要與時代同步伐,積極回應時代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時期,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需要應對、破解問題的複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這是一個火熱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産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産生思想的時代。哲學社會科學要從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每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按照總書記的要求,自覺投身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勇於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為增強中國軟實力,樹立好中國形象、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出哲學社會科學的貢獻。

  樹立強烈的群眾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裏”

  哲學社會科學首先要明確為誰創作、為誰立言,這是一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學問,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裏。人民是學術研究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我們的學術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研究,都是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確定選題,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研究素材,從實踐中探索發展規律。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做學問,既要有思想的厚度,又要有情感的溫度。通過舉辦學術論壇、講座、展覽,廣泛宣傳社科知識,大力傳播先進文化;組織重點文章和開設各種欄目,充分發揮理論導向作用,努力營造重視理論研究的氛圍;積極撰寫理論解讀文章,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通過社科下鄉、下企、進社區等形式深入到群眾中去,送理論到基層,開展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宣傳,到人民群眾生産生活第一線去宣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意識和能力。

  樹立強烈的大局意識,為黨和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建言獻策

  科研工作只有契合了國家的重大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問題,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所作為。強烈的大局意識是社科工作者應當具有的基本素質。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大局,圍繞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開展學術活動和理論研究,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主攻方向,是發揮新型智庫作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圍繞大局出題目,貼近現實做文章,做好重大課題的組織工作,增強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整合科研資源,發揮優勢,突出重點,聯合攻關,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社會影響和學術價值的重大科研成果。積極為黨委和政府決策提供諮詢服務,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有所作為、有所創造、有所貢獻。

  樹立強烈的實踐意識,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把論文寫到大地上”

  社科研究要關注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社科下鄉”“社科下企”活動,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悉心傾聽民意、集中民智,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僅僅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調研,不能完整準確地找到“第一手”材料。圍繞政策與實際的盲點問題,開展“政策型”調研,多方面收集情況,及時給各級黨委、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議,補充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圍繞社情民意的熱點問題,開展“民意型”調研,把群眾呼聲、百姓意願及時掌握,廣納民言,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圍繞黨委和政府關心的重點問題,開展“參謀型”調研,對接科研工作與中心工作的“斷路”,提高調研工作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貼近度”;圍繞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問題,開展“經驗型”調研,對在調研中發現的典型,及時總結經驗,把調研成果轉化為社會成果。

  樹立強烈的道德意識,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做高尚的、乾淨的學問

  學者要有職業良心,要培養高尚的情操。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有信仰、有情懷、有志向、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學問家。既要多下苦功,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又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職業道德,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不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這裡突出要講學術的“德”——官員要有“官德”,企業家要有誠信準則,醫生要有職業操守,學者也應該有職業良心。怎麼理解學者的職業良心?北宋大儒張載説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歷代傳頌不衰,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就是最經典的概括。在社會大變革年代,在物欲面前,在喧囂聲中,惟有堅持道德,才能以不變而應萬變。堅持道德,就是守住本分;堅持道德,就是守住靈魂;堅持道德,就能把握自己。學術機構要重視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每位學者都應當認真領悟誠信的本質和內涵,正確認識學術誠信對砥礪品格、昇華人格的重要意義。每位學者要自覺自省自勵,求真求實求深,恪守學術道德,捍衛學術尊嚴。以誠信為重點,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係、競爭與協作的關係,培育新型人際關係,在錘鍊學術素養中磨礪學術精品,在勤業精業中做好社會表率,用發自內心的熱情和赤誠實現自己學術的價值,展現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新擔當、新作為、新形象。

  (作者係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