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會經濟話題】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激發市場活力

2019-03-12 11:4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儘管面臨多年少有的國內外複雜嚴峻形勢,2018年我國仍然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更為可喜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實體經濟活力持續釋放。

  代表委員們表示,思危方能居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要鞏固更要提升,要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繼續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治標還要治本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在複雜的經濟形勢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就在於著力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激發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全國政協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説。

  為什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前以治標為主,先解決不合理的問題,現在要向治本邁進,更好推動新發展理念的全面實施。”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經濟和資訊化廳廳長陳新有表示,“三去一降一補”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接下來,中央提出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是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要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實現八字方針確定的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初衷和目的都是達到經濟結構的再平衡。只有改革,才能激發産業活力,創造出“效率紅利”,“效率紅利”有望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抓手和新動能。

  “企業需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減少無效供給,增加優質供給,解決供需錯位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説。

  改革重在激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天津市委副主委孫太利認為,從優化經濟結構、加強公共服務到保障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從補齊民生短板、實現脫貧攻堅到制定産業政策、化解過剩産能都大有要為、大有可為。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活微觀主體活力至為重要。只要微觀主體有活力,就能增強內生發展動力,頂住經濟下行壓力。”陳新有代表説。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要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優化産業結構、提高産業品質,優化産品結構、提升産品品質。他以中化集團的主業化工行業為例説,當前我國主要化工品的産能規模、市場份額已居世界前列。然而化工大國卻非化工強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化工行業短板依然十分明顯。展望未來,産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驅動、綠色化和智慧化發展,將成為中國化工行業轉型升級和改革方向。

  增量帶動存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用增量改革來促進存量調整。楊元慶代表分析説,增量改革一般不觸動現有的“存量”格局,而是在“做大”的過程中通過新的增量來改善其整體適應度。而存量調整則是對舊體制進行實質性改革,並實現最終的制度創新。

  “不論是增量改革還是存量調整,創新都是激活劑。新興産業是以創新驅動為特徵的,而傳統産業通過新興技術改造提升也能産生新動能。”陳新有代表説。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形象地打比方説,去年,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高品質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其核心就是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但要注意的是,“把老鳥送走,再引進另一隻老鳥,一定是死路一條。鳳凰涅槃的核心是升級換代,走向一流,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

  寧高寧委員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創新是提高供給品質、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舉措。如今,企業的發展不能再延續過去那種依靠資源主導、投資驅動的傳統套路,不能再在簡單重復性、低技術含量、缺乏創新內涵的領域內擴張。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告訴我們,企業所擁有的真正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唯有科技創新能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 鑫 廉 丹)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