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該把握時代發展需要

2019-03-12 11:44: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無産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則明確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與時代需要之間的關係。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時,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並在聯組會上發表講話時再次強調,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明瞭方向,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切實響應號召,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但最根本的動力來自於時代發展的需要。把握住時代發展需要和廣大人民的迫切願望,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民性、創新性、民族性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時代性與人民性是高度統一的

  在當今中國,研究者要準確把握時代需要,就必須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正是從人民性立場出發,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哲學社會科學者要聚焦人民的實踐創造,“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裏”。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於之前所有政治制度形態的根本特徵,這決定了人民立場必然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立場。一個希望憑藉自己的科學活動對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僅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的科學方法,而且要有熱愛人民的情懷、為人民做研究的願望,能夠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解決廣大人民群眾遇到的現實問題。遠離了自己的人民,也就遠離了自己的時代,其學術研究不僅會失去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同時也悖離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本方向,其研究成果很難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理論創新的源泉與動力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面臨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以及有數量缺品質、有專家缺大師等問題。這種狀況的出現,與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習慣於關起門來做學問,學術研究遠離現實社會,缺乏對現實需要反應的敏感性,缺乏回應現實問題的能力有關。

  當今的中國,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偉大變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那樣,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因此,在前進的過程中,就會有太多富有挑戰性的重大理論問題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進行解答。特別是在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的情況下,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提出富有學理性的新理論,發現具有實踐指導價值的新規律。這實際上也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為學術大師與學術精品的出現,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適時地把握住這個歷史契機,才能夠將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面對中國社會自身問題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多年來,在一些學科領域裏,我們的一些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習慣於跟著西方的理論走,把對西方理論的引介當成了學術工作的主要內容。而許多外來理論在進入中國後,又存在嚴重的“水土不服”問題,使得理論界熱炒的許多話題成為脫離中國現實的“偽命題”。而且,當外來理論的引介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工作時,很容易造成思維的惰性與外部依賴性,嚴重抑制了學者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現實國情的議題設置能力提升,不再習慣於自主性提出紮實的問題邏輯,形成具有中國表達色彩的學術表述,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理論範疇,形成自己的標誌性成果,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喪失了理論話語系統化建構的主體性。

  當然,在面對中國自身問題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時,不應該排斥對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借鑒。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構,也要建立在對國外理論特別是優秀理論成果全面了解、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但是無論如何,只有中國當代社會這一現實語境,才最具有激發中國學者理論創造活力的現實前提;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産生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才最具有中國特色。因此,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必然與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進程保持深刻的內在關聯,具有強烈的歷史與時代性。

  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把握時代發展需要,並不是要求所有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必須圍繞中國當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具體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進行對策性研究。實際上,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與人民的需要都是多層面的,這決定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滿足國家、社會、人民需要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今天,中國人民在實現了民族獨立、物質生活水準逐漸得到提高之後,提升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已經成為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而民族文化自信的確立,需要建立在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全面認識的基礎上,需要建立在對中國古代哲學智慧、傳統美德、美學精神、藝術經驗深入闡釋的基礎上。我國近年來優秀傳統學術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對人民群眾建立民族文化自信這一時代需要的一種切實呼應。歷史一再表明,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社會的重視與支援,一個學者的學術成果産生多大的學術影響與社會影響,往往與它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回應時代的重大關切,能夠為社會的進步作出多大的貢獻有直接關係。只有把握住時代發展需要,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繁榮與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援與學理支撐。

  (作者係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文化傳播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