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數據時代,個人資訊安全被侵犯了怎麼辦?

2019-03-12 10:49:00
來源:海峽之聲網
字號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鋒集團董事局主席吳傑莊

  海峽之聲網3月11日訊(記者 鞠先鶴 田田)大數據産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加強個人資訊安全的保護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鋒集團董事局主席吳傑莊帶來了一份《發展大數據産業保護公民個人資訊》的提案,希望在發展大數據産業的同時,加強對個人隱私的保護。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發佈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02億人,其中手機網民7.88億人。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在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指出,2018年上半年,54%的中國網民在上網過程中遇到網路安全問題,其中遭遇個人資訊洩露問題佔比高達28.5%。

  “我是您兒子的朋友,他的名字是XX,電話是XX,身份資訊是XX。您兒子在內地發生了意外,需要2萬元的急救費用……”如果接到這樣一個來自陌生的人電話,您的第一反應是?沒錯,有可能是電信詐騙。去年,吳傑莊委員的父親在香港就接到了這樣的電話。
  為了發展事業,經常全世界奔忙的吳傑莊委員此前一直提醒家人,如有類似電話或資訊,第一時間打電話確認。因而,吳父並沒有落入詐騙犯的圈套。“但也有很多人因此而上當受騙,很多不法分子通過購買個人資訊數據來違法犯罪。”吳傑莊委員説。

  如今,很多人因個人資訊被洩露而收到垃圾短信,甚至接到詐騙電話,在沒有損失或者損失不大時,往往選擇了緘默不語。客觀而言,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完整的《個人資訊保護法》,只是在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中對個人資訊保護做了一些規定,立法分散。同時,法律法規中仍存在責任主體難明確、概念範圍模糊等問題,給司法實踐帶來了額外的難度。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煜宇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煜宇認為,這當中涉及到個人數據所有權的問題,“但目前我們國家針對這個問題的立法還是空白,所以我建議在民法典草案中充分考量個人數據所有權。”王煜宇委員説,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産業的發展,首先需要設立好底層的基礎設施,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相關法律措施的出臺。

  吳傑莊委員告訴記者,香港在保護個人資訊方面的做法是,一是“定好規矩”,明確數據用途,如果違規獲利將受到法律法規的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二是增強民眾自我資訊保護的意識。“內地可以借鑒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在國內成立個人資訊資料保護機構,負責監察相關法律的實施。”吳傑莊委員説。

  “幾百塊能買到近萬人的基本資訊,包括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想想有多可怕。”吳傑莊委員説,“如果有一天老百姓覺得不安全,不願意提供任何識別資訊,那麼整個大數據産業也很難做起來。”王煜宇委員也提出,應從司法和執法的角度,加大對個人數據的違規竊取、利用獲利的處罰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網路安全企業安天創始人肖新光

  在全國政協委員、網路安全企業安天創始人肖新光看來,大數據時代個人資訊保護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複合性的問題。個人數據、政企機構數據,不只是個體和機構安全問題,更與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息息相關。當前有大量的承載個人數據、政企機構數據的重要資訊系統和資訊基礎設施,處於無效防護或者防護缺失的狀態,是國家安全與穩定的嚴重隱患。

  肖新光説,“這就需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引領,多種治理強化手段相結合。主管部門對承載重要數據資産的資訊系統建設運維的政企單位要加強規劃指引,把原來通過簡單合規加堆砌部分産品來應對安全威脅的模式,轉化為全面建設必需的網路安全防禦能力,形成動態綜合防禦體系的能力導向建設模式,落實安全預算投入,強化網路安全責任制,才能維護我們的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大數據産業迅猛發展,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曾預測“未來大數據的價值可能會堪比石油”。我國大數據産業發展不斷提速,每年以超過全球平均值3%的速度産生和複製數據,預計我國將於2025年擁有全球最大“數據圈”,然而與其相伴隨的個人隱私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除了法律和技術層面,更需要政府與市場的參與。此外,公民自身也要注重個人資訊的保護,並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