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遠山有“梅”,芬芳永存!

2019-03-11 18:12:00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字號

  3月7日上午,70多歲的老人張學明忍受著極度悲痛,開車行駛在四川成都通往巴中市的高速路上,車裏放著骨灰盒。就在幾個小時前,他的寶貝女兒——巴中市通江縣檢察院檢察長張曉梅,在最美的年華,永遠告別了她摯愛的家人,年僅42歲。

  彌留之際,張曉梅留下遺囑:“不搞追悼會,把骨灰撒在生前工作和眷戀的通江土地上。自願捐贈器官,以此延續我的生命。”

  聞噩耗,通江縣檢察院副檢察長彭貴斌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張學明老人,希望能以朋友的身份,到成都護送一程。張學明老人以尊重女兒遺願為由,婉拒了他的請求。

  回到巴中後,張學明老人把女兒寫給同事們的一封告別信交給了巴中市檢察院政治部主任張鵬程。信中,張曉梅寫下欣慰與遺憾,“我這一生雖然短暫,但活得值……”

  連續多日,巴中檢察幹警的朋友圈悲傷成河……

  

  “紅色檢察”的傳承人

  

  張曉梅,生於1976年5月,巴中市巴州區人,1994年12月參加工作,先後被巴中市委組織部榮記個人三等功,被四川省委組織部表彰為“四川省優秀共産黨員”,被四川省委政法委表彰為“四川省政法系統先進個人”“我最喜愛的基層政法幹警”。2016年10月,時任巴中市檢察院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張曉梅,服從組織安排到通江縣檢察院擔任黨組書記、檢察長。

  四川通江,是“川陜蘇區首府”,是“中國紅軍之鄉”,有著859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紅軍文物、革命舊址就有79處。1933年2月,川陜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通江城召開,川陜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隨即建立革命法庭,內設公訴處,負責檢察事務,通江檢察雛形形成。

  作為通江這片紅色土地、革命老區的第一任女檢察長,張曉梅到任後傳承紅軍精神,創新發展理念,帶領全院幹警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在保持了全省檢察文化示範院、全國文明接待室、全省科技強檢示範院等榮譽的基礎上,成功創建“全國檢察機關派駐監管場所一級規範化檢察室”、“全省‘十二五’打擊破壞生態資源領域犯罪先進集體”,14項工作走在全市、全省前列,並在2017年全市檢察機關目標績效考核中獲一等獎。

  “多虧了張檢的高度重視,太平紅軍粉壁墨書舊址的保護工作才會受到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説起太平紅軍粉壁墨書址的改變,通江縣楊柏鎮太平鄉居民石海成深有感慨。

  在太平鄉政府右側街道兩旁的民房上,毛筆楷體立書了三個法律文獻,分別是《中國共産黨十大政綱》和《中華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土地法令》及《中華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勞動法令》,佔據了街道兩旁民居上額枋上26棟蔑制粉壁墻。這樣大面積的大型紅軍墨書文獻不僅是珍貴的革命文物,也是難得的大型優秀書法佳作。

  雖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保護力度不夠,多達6000余字的大型紅軍粉壁墨書文獻、紅軍標語遭到嚴重損毀,令71歲的石海成心痛不已。

  2018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護法》的頒布實施,為太平紅軍粉壁墨書舊址的保護帶來了根本的轉機。張曉梅在工作走訪中了解到文物受侵害的現狀後,第一時間安排民行部門就通江縣文物局在紅軍文物遺跡毀損案中存在不依法履職情形進行立案調查,隨後向通江縣文物局送達了訴前檢察建議書。

  針對通江深厚的檢察歷史底蘊,張曉梅結合檢察文化建設,創造性地提出打造“一書一址一館”,通過充分挖掘通江檢察院在川陜蘇區時候的起點,讓通江的紅色檢察傳承有序。

  “通江檢察院的‘一書一址一館’,是檢察人‘初心’的生動呈現,是檢察人‘初心’的不悔誓言”,四川省檢察院政治部主任劉紅立高度評價道。

  

  生態環境的“守護者”

  

  2018年4月11日,由通江縣檢察院提起訴訟的四川省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至城鎮政府不履行法定職責一案,在通江縣法院進行公開宣判。判決責令被告通江縣至城鎮政府按照國家垃圾處理規範和標準,對違法傾倒的垃圾進行處置,對被污染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和修復。

  這是四川檢察機關提起的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也是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批准的全國非試點地區提起的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而此案的順利辦結,離不開張曉梅的親自辦理、全力推動。

  2017年6月下旬,通江縣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該縣至誠鎮政府將未分類的場鎮生活垃圾沿河道露天傾倒,散發大量惡臭氣體,焚燒的煙塵四處飄揚,大量垃圾沿河道漂散。

  面對行政訴訟法修改之後全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張曉梅以強烈的法律敏銳性和工作擔當,顧不上即將小學畢業的女兒和家人,近2月未回家一次,全程靠前指揮,重點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帶領檢察幹警多次實地到污染現場調查取證,並積極到通江縣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四川省城市供排水品質檢測網巴中監測站等地徵求專家意見。經通江縣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測量,垃圾堆放表面積為1545.77平方米,經四川省城市供排水品質檢測網巴中監測站檢測,事發地地表水受到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嚴重影響附近居民生産生活。

  2017年7月3日,通江縣檢察院向至誠鎮政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書,督促其規範、整治處置場鎮生活垃圾,並對被污染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性治理。

  2017年7月20日,至誠鎮政府書面回復稱,對垃圾場採取了消毒殺蠅、深埋平整處理,新栽種植被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收到至城鎮政府回復後,張曉梅帶領幹警再次跟進調查,發現至誠鎮政府繼續在該處傾倒垃圾,生態環境未得到有效修復。

  針對公共利益持續受到損害的事實,張曉梅帶領幹警歷時兩個多月,深入現場勘驗21次,走訪、詢問相關人員50余人,與10余個單位座談、諮詢涉及的專業問題和法律政策,調查取證100余份,首次使用無人機高空拍攝,證實至誠鎮政府未按照法律規定的固體廢物處置程式和標準處置生活垃圾,其違法行為持續對周圍居民的生産生活和周邊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社會公共利益持續受到損害。

  2017年11月22日,通江縣檢察院向通江縣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庭審時,張曉梅作為公益訴訟起訴人出庭指控。該案被央視、人民網、新華網、四川電視臺、四川日報等專題報道,在四川省公益訴訟工作推進會和巴中市政法工作現場會上作了專題經驗交流。

  回憶起此案辦理過程,通江縣檢察院副檢察長彭貴斌説到,實際上他是持保留意見的。因為被告至誠鎮,是他的老家,“回去咋見人嘛”。他找到張曉梅,問能不能換個地方。張曉梅頓了一下回答:“不管是哪個地方,都一樣。”

  看著如今至誠鎮的天空、環境越來越好,至誠鎮的百姓從心底裏感謝張曉梅。

  

  沒有送到的慰問信

  

  聽聞張曉梅檢察長病逝,身為巴中、通江市縣兩級人大代表的通江縣農民趙建明一直懊悔著一件事,每每回憶起就失聲哽咽。

  2017年初,通江縣召開“兩會”,張曉梅第一次做檢察工作報告。彼時張曉梅剛來不久,身為人大代表的趙建明坐在臺下,心裏犯著嘀咕:一個女檢察長,她能行嗎?當時,趙建明是抱有懷疑態度的。

  在臺上,張曉梅講話抑揚頓挫,提出了文化興檢的理念,讓趙建明眼前一亮。“整個報告貫穿的是文化,和通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前當過教師,自認為“肚子裏還有點墨水”的趙建明服氣了,評價:這個女檢察長是個有水準的人。

  慢慢地,工作上的交集,讓趙建明真正從心底佩服這位女檢察長。

  今年3月初,聽聞張曉梅在成都病情加重,63歲的趙建明和30位鄉親聯合寫了一封慰問信,準備前往成都看望張曉梅。

  臨走之前,趙建明被勸住了。豈料幾天后,7日早晨6點,張曉梅因病情惡化不幸離世。

  “這封信是我寫的,本來想去成都探望她的時候給她,但現在成了我們的遺憾。”趙建明説。

  趙建明把信讀了出來:“親愛的曉梅,敬愛的張檢,這不是我們的刻意,而是深沉情感由衷發自心底,這只是我們千情萬感中的之一……”還沒讀到一半的時候,趙建明難掩悲傷,讀不下去。信的末尾密密麻麻簽滿了名字,一共31位,全是通江縣的鄉親自發簽下的。

  趙建明不知道的是,張曉梅早已私下告知身邊人,不要來探望她。

  

  愛美暖心的“曉梅姐”

  

  “關心幹警,生活中有難必幫。”這是通江縣檢察院檢察幹警對張曉梅的評價。

  3月9日下午,巴中市檢察院政治部主任張鵬程和通江縣檢察院幹警們一起,仔細收拾著張曉梅的遺物。在她辦公室的辦公桌上,堆放著各種文件、材料,旁邊的筆電最後一頁是2018年7月28日的會議記錄,那是張曉梅堅守崗位的最後時光。打開電腦桌的櫃子,裏面放著一個醫院的口袋。張鵬程以為是和張曉梅病情有關的資料,沒想到裏面裝著的卻是幹警趙喜華的病歷、檢查報告。

  “我生病的時候,她各種關心,天天催我去看醫生;怎麼到了她生病,就一直拖起呢?”聽聞張曉梅的辦公室裏還留著她的病歷和檢查報告,通江縣檢察院計財科科長趙喜華至今沒有想通。

  老家在大連的趙喜華到巴中時孤身一人,2017年初,趙喜華因病請假住院。得知情況後,張曉梅不僅給醫生打電話了解情況、多次探望,甚至把中藥做成丸子送給她服用。趙喜華病好出院了,張曉梅依然常常關心她的身體狀況。

  作為檢察長,張曉梅要求檢察院每年組織幹警體檢。但她,卻獨獨忘了自己。其實,通江縣中醫院就在檢察院對面,張曉梅去醫院看望生病的幹警,卻沒有抽出時間去檢查自己的身體。

  “如果能早點做進一步檢查,也許就不會這樣。”每次回憶起當初的點滴,趙喜華仍泣不成聲。

  “凡是過年過節,張檢總不忘讓廚房加兩個菜,特別是給加班或外地的幹警準備好吃的,讓幹警在檢察院能找到‘家’的感覺。”通江縣檢察院幹警侯傑説道,正因為對同事無微不至的關心,年輕的同事私底下都親切地稱呼她為“曉梅姐”。

  張曉梅的家在巴中市區。2016年4月,她擔任通江縣檢察院檢察長後,就與家人兩地分離。為方便工作,她在檢察院旁邊的小區裏租了個小單間。週一到週五,張曉梅都住在出租屋裏。有時候忙起來,一個月只能回去一兩次。從巴中市區到通江縣,有接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其中有一半都是山路。這條路上,貨車多,彎道多,坡道多,還沒有路燈。因為加班,張曉梅常常深夜還在這條路上顛簸著。

  在出租房的茶几上,兩瓶胃藥很是顯眼。臥室裏,梳妝檯上擺著一束鮮花,是屋子裏唯一的裝飾。時隔8個月,花已乾枯。“曉梅姐是真的很愛美!”回想起過往的點滴,曾在巴中市檢察院與之共事的同事和好友唐春燕,沒能忍住淚水。“她是個特別有才情的人,平時會寫書法、養花,還喜歡爬山。”

  張曉梅接受手術後,唐春燕曾跟隨巴中市檢察院領導到醫院看望她。唐春燕清楚地記得,張曉梅曾對巴中市檢察院檢察長劉曉勇説的一句話,“組織如此信任我,正當需要我的時候,身體不爭氣……”

  2019年1月6日,張曉梅在朋友圈寫下:“寒以成物春不遠,靜候。”“我們當時看到這句話都覺得好高興,心想是不是她的病好轉了,結果……不是説春不遠了嗎?”

  張曉梅去世後的這幾天,唐春燕眼中總是浸著淚水,心一顫,便會滑落……

  

  告別信裏的“遺憾”

  

  “工作狂!我上次去看她,在醫院都是擺工作;3月4日,還在打電話説工作;甚至留下的告別信基本也是在談工作。”彭貴斌回憶道。

  “好多時候週末、夜間,她打來的電話都是辦公室座機。”彭貴斌説,2016年到通江工作後,位於巴中城區的家成了她的“驛站”。

  彭貴斌最後一次見到張曉梅是今年2月27日。“那時她剛輸完液,躺在病床上,消瘦得嚇人。”彭貴斌説,見來探望,她堅持要坐起來,勸都勸不聽。聊了約半個小時,張曉梅全是在交待工作,人代會安排、脫貧攻堅、內設機構改革……彭貴斌見她説著説著,臉色更憔悴了,不得不找個機會退出了病房。

  彭貴斌從張學明老人處得知,這之後張曉梅的狀態一直不太好,全靠止痛貼維持。或許是意識到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3月1日上午,症狀稍微緩解,張曉梅一點一點在手機上“敲”了約一千字的告別信。

  在信裏,張曉梅唸唸不忘的是檢察院的工作:院裏的工作請黨組一班人按既定目標不懈努力,繼續爭創一流業績;扶貧村一定要達到如期脫貧的目標,川陜檢察史陳列館一定要抓緊建設,檢察改革要不斷深化,要有新的作為,班子和隊伍建設一定不能懈怠,要把單位食堂辦成幹警之家……

  在信裏,張曉梅對因自己生病導致麻煩別人,表達了深深歉意,也很不安。在自知時日不多時,張曉梅言語間流露出面對死亡時的平靜和豁達,“我這一生雖然短暫,但活得值”“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走了,懇請領導和同志們不給我搞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將我有用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以此延續我的生命”。

  在信裏,張曉梅也流露出了對未竟生活和事業的遺憾,“不能和同志們繼續為檢察事業戰鬥是我的遺憾,不能為父母養老送終是我的遺憾,不能陪伴我的乖女兒成長是我的遺憾,不能繼續為黨工作是我最大的遺憾……”

  告別信的最後,張曉梅請同志們一定要愛護身體。她寫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是人生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就沒有一切……

  在手機上看到這封信時,彭貴斌正從通江趕往巴中。看到信後,彭貴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説話,只有拿紙巾擦拭眼淚和鼻涕的聲音。

  其實,張曉梅的病並非沒有徵兆,但從發現到病逝,這個“工作狂”只留給了自己半年的“休息”時間。

  前兩年胃痛,張曉梅一直就覺得是因為工作忙吃飯不規律,落下了胃病,開點藥就沒管了。有時候實在難受,休息一會兒,挺過去了,又立馬來上班。就這樣一拖再拖,直到去年被同事逼著去檢查,查出癌症晚期。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張曉梅曾拉著小女兒的手,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妞子,還記得媽媽小時候給你講的故事嗎?每個人都是這個星球上的旅行家,完成了使命,就得走了,真的到了那一天,不要難過……”

  而今,梅雖凋,人猶在,香如故!

  (文字:詹成剛 劉德華 編輯:羅麗麗)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