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論新視野解讀新時代】糧食生産須抓緊抓

2019-03-10 21:28: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3月8日上午,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糧食生産問題,要求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要發揮好糧食生産這個優勢,穩步提升糧食産能,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這些關鍵點要一個一個抓落實、抓到位,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産新突破。  

  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要實現穩步提升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首先要藏糧于地。牢牢守住耕地紅線是實現糧食安全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堅守。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既要保數量,也要提品質。要保持耕地面積基本穩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有地可種,保證耕地決不能非農化。提高耕地品質要明確科學用地與管控修復並舉的思路,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穩步提升糧食産能。此外,還要完善土地執法監管體制機制,堅決遏制土地違法行為,堅守耕地保護紅線牢不可破。  

  糧食生産出路在科技。在耕地、水等資源約束日益強化的背景下,實現糧食增産還要靠科技助力。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産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産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整合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産經營資訊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要著力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迴圈農業,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延伸糧食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糧食生産動力在政策。各級政府要承擔起主體責任,圍繞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走糧食高品質發展之路。要加強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要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産掛鉤機制,讓多生産糧食者多得補貼,讓主産區抓糧有積極性。要搞好糧食儲備調節,調動市場主體收儲糧食的積極性,有效利用社會倉儲設施進行儲糧。要建立糧食安全合作機制,在農業生産、農産品貿易、食品安全等領域加強合作,確保糧食安全。  

  手裏有糧,心中不慌。我們惟有時刻謹記總書記的叮囑,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抓緊抓好糧食生産,努力推動糧食生産能力再上新臺階,才能將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捧得更穩。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