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答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考卷

2019-03-08 11:1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兩會評析】

  作者:顧昭明(山西財經大學教授、山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新時代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指明瞭方向。

  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大力推進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以強烈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在全國開展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措施力度之大、出臺政策之密、執法問責之嚴前所未有。生態優先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動能蓄勢崛起,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治理成效明顯,全國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生態環保形勢正發生積極而深刻的變化。

  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生態環保工作取得的成績,還具有階段性、局部性特點,帶有脆弱性、可逆性、易反覆特徵。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更多優質生態産品的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一些地區,依賴資源能源消耗的發展方式有待進一步改變,污染物排放領域多、總量大、強度高、重化工業是排放大戶的格局需要進一步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協調性、相容性不強的狀況同樣需要進一步改變,生態文明建設仍然處於負重爬坡階段。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還有不少頑瘴痼疾要治,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堅定信心決心,把握節奏重點,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答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考卷。對此,我認為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係:

  一是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生態文明是在傳統工業文明的經濟增長方式受到挑戰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這就決定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環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集約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化,實現高品質發展,不能為了經濟發展重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的老路,必須在生態保護紅線內尋求發展。

  二是法治建設與文化建設之間的關係,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根本保障。建設生態文明,法治必須先行。沒有一套系統的法律和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建設就不可能落實、有效、持續、深入。因此,要繼續加大力度,構建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體系,制定和完善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經濟和社會規範、環保標準和配套制度,健全長效機制,並強化執行力,旗幟鮮明為守法者撐腰壯膽,讓違法者寸步難行。同時,必須認識到,目前還存在著有的法律難以有效執行、有的制度難以有效貫徹、有的政策難以有效落實等情況。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在繼續強化法治建設的同時,大力培育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的環境文化,把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注重宣傳教育的基礎性、廣泛性、持久性、針對性和趣味性,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依靠人民打贏環境保護這場人民戰爭。

  三是科技創新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係,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先進的科技支撐。正如傳統工業文明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今天,也正是大量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開啟著生態工業文明的新時代。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必須充分依靠和積極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把綠色技術推廣應用與加強自主研發緊密結合起來,把組織和整合現有科技資源與前瞻佈局未來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起來,把原始創新與系統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緊密結合起來,把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與促進經濟産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我們應當不斷加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力度,才能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08日 06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