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民主協商為何成了“兵臨城下”?

2019-03-08 09:37:00
來源:海峽之聲網
字號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3月7日訊(記者 鄒志偉 朱樂 鄭穎 廖一傑)全國兩會開始不久,“兩制”臺灣方案就成為涉臺界別團組熱烈討論的議題。圍繞方案的形式、方向、要素等,代表委員們暢談意見建議。然而,對於大陸方面倡議“兩岸各界推舉代表開展民主協商”,民進黨當局卻表現出極大的排斥。5日,臺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再次表示“反對民主協商”,聲稱“啟動民主協商就是兵臨城下”。對於島內黨派、團體和民眾積極響應民主協商倡議,民進黨當局還搬出了所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表示未經臺當局授權,臺灣個人、團體與大陸簽訂政治協議,可被處以最高50萬元新台幣罰款、最高5年的有期徒刑。

  翻看所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開篇就寫明要“確保臺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兩岸關係是事關臺灣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民主協商是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安排進行廣泛溝通,協商的就是事關臺灣安全的和平和事關民眾福祉的發展,民進黨當局抬出所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當閘刀,于情于理都講不通。

  “臺當局將民主協商歪曲為簽訂政治性協議。”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指出,兩岸之間廣義的民主協商實際一直在做,如臺灣社團到大陸交流,不可能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就法論法而言,也談不上觸犯臺灣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探索“兩制”臺灣方案需要凝聚廣泛共識,既應有官方層面的協商談判,也應有參與範圍更為廣泛的民主協商,二者共同提供可行路徑。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言人郭衛民的話説,廣泛的民主協商可以為臺灣民眾提供更暢通的意見表達渠道,不僅不影響、不取代兩岸協商談判,還可以為兩岸協商談判提供堅實的民意支撐。

  大陸方面提出民主協商倡議,是為臺灣民眾提供公開表達意見的渠道,這是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尊重臺灣主流民意的體現。面對大陸方面的誠意和善意,民進黨當局因堅持“臺獨”分裂立場、自我設限,無法與大陸方面進行協商,不僅不反思檢討,還偷梁換柱,設置各種障礙,試圖封堵島內各界參與其中。嚴峻表示,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無法參加民主協商,“既然我談不了,你們也別想談”。

  民進黨在去年底“九合一”選舉中慘敗。外界普遍認為,根源在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惡化,影響臺灣經濟發展。對此,民進黨當局本應痛定思痛,正面回應島內渴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對於大陸方面倡議“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選後聲稱要“檢討反省”的民進黨當局卻表示,“絕不會接受”,不僅沒有絲毫“反省”,還擺出如臨大敵的姿態,全力阻擾島內各界參與,甚至為此恐嚇民眾。民進黨當局這樣做,無非是想製造所謂的“寒蟬效應”,同時通過升高兩岸緊張局勢討好“臺獨”和“深綠”勢力,服務於民進黨的選舉利益。

  然而,民進黨當局這樣的盤算和伎倆,已經被越來多的人看破手腳。而且越來越多的臺灣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開展兩岸民主協商,探索“兩制”臺灣方案,事關臺灣未來。正因為這樣,大陸的倡議得到臺灣各界的積極響應。新黨主席郁慕明就表示,即使“被關5年”,也要率先與大陸協商,尋求邁向統一的和平發展機制。一些臺灣青年也在積極籌劃,準備參與到民主協商中。如在廈門創業的范姜鋒表示,他近期計劃和身邊的朋友聊一聊,先形成一些“小共識”,再回島內尋找“代表性人士”,共同撬動“大共識”,“包括如何在臺灣加強對‘九二共識’的正確認知,這是現階段是很有必要的。”

  匯集兩岸代表性人士開展民主協商,為最終解決臺灣問題摸索出一條可行道路,這是關乎臺灣兩千三百萬民眾和子孫後代幸福的大事。但民進黨為了選舉之需和一黨之私,不惜以言論恐怖塑造危機,“以臺灣之未來而利一人”。此種情勢下,民主協商成了“兵臨城下”,也就不足為怪了。但在背離民意道路上越走越遠的民進黨還能走多遠,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