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漢卿:長在戰場血染戰場的抗日英烈

2019-03-07 18:21: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他革命意志堅定,不怕犧牲,隨同部隊在大別山一帶作戰。由於作戰英勇,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先後擔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以及獨立團長等職。”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檔案館內的《烈士英名錄》上是這樣記載李漢卿的。

  李漢卿,1903年出生在湖北新洲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家靠種田度日。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投身農民運動。1928年當選中共黃岡縣縣委常委。1935年,李漢卿被國民黨抓壯丁,此後受盡折磨痛苦,在幾次私逃未能成功後,終於在1938年9月的一天夜裏逃離虎口。

  隨後,李漢卿參加共産黨領導的獨立遊擊5大隊(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21集團軍),曾任排長、連長。1940年7月,參加彭思橋戰鬥。戰後,奉命率部至蘄(春)廣(濟)開闢抗日根據地。9月任中共蘄廣邊縣委委員、武裝部部長。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1月25日,新四軍新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隨即將全軍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以李先念率領的豫鄂邊區部隊編為第5師。李漢卿歷任新四軍第5師獨立1團2營營長、獨立1團參謀長、獨立4團團長、第4軍分區挺進17團團長、贛北指揮部指揮長等職。

  第5師這支鄂豫邊區人民的子弟兵,在黨和人民的培育與支援下,逐步成長為日益正規化的遊擊兵團,軍事政治素質日益提高,不僅善於進行靈活的遊擊戰,而且能進行較大規模的運動戰。1941年9月,在反擊日、偽軍對蘄廣邊軍政聯合辦事處駐地黃土嶺“掃蕩”的作戰中,李漢卿率部隊擊斃日軍指揮官以下數十人,粉碎了日軍的“掃蕩”。1942年12月至1943年3月,日軍在“掃蕩”大別山和進攻鄂西的同時,對豫鄂邊區各地進行了“掃蕩”。第5師主力軍一面出擊敵偽,牽制敵人對大別山和鄂西的進攻,一面配合民兵廣泛開展遊擊戰,粉碎日、偽軍對邊區的“掃蕩”“清鄉”,抗擊國民黨頑軍一次又一次的“清剿”。

  在全面抗戰的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階段,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遊擊隊,根據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指示,廣泛開闢敵後戰場,放手發動群眾,積極發展壯大抗日武裝和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5師發展、壯大成堅持敵後抗戰的堅強的人民武裝力量,創建並鞏固了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其中,李漢卿參與了開闢鄂豫敵後抗日根據地和贛北抗日根據地,併發揮重要作用。

  1944年11月,李漢卿率部攻打湖北省廣濟縣楊家橋張家灣日、偽軍據點時,在指揮作戰中犧牲,時年41歲。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07日 10版)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