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萌”嬸代表記——全國人大代表趙會傑和小廟子村的新故事

2019-03-07 18:15: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小廟子村俯瞰圖(3D效果)

  “總書記提出‘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説到了咱心坎裏。建設好生態環境,山更綠,水更清,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小廟子村的全國人大代表趙會傑,回想起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一直心潮難平。

  趙會傑,這位普通的北方農家大嬸兒,説起話來帶著“三句半”式的“萌”感。今年,她想圍繞農村種植養殖污染治理提出建議,呼籲各界共同關注美麗鄉村和生態環境建設。同時,她也帶來了小廟子村的新故事。

  “死磕”,為了不再受窮

  3月裏,飄著年味的小廟子村秧歌鑼聲響起,吃過早飯的村民們一路踩著鼓點來到廣場。小村到處熱氣騰騰,紅火。

  要在過去,可不是這樣。往往元宵節一過,村民就離鄉外出打工,小村莊瞬間就像泄了氣的皮球,癟了。

  小廟子村地處山區,每人平均耕地不足2畝,過去日子非常苦。20多年前,整天呱呱説個不停的趙會傑,卻愛上一個沉默寡言的男人,從富裕的鄉鎮嫁到山裏,她“認命”。但有一樣,她不認窮。

  趙會傑,白裏透紅的大臉盤、瞇瞇眼、大嗓門,長相帶著點“萌”,身板兒比村裏的很多漢子都壯。

  2009年,趙會傑被選為村支書。剛上任就接到開會通知,興衝衝去了,結果發現是落後村支書培訓班,“丟人!”個性剛強的趙會傑暗下決心:小廟子村必須改變,跟貧窮“死磕”到底。

  

  這是趙會傑帶領村民修通的橋。新華社發(視頻截圖)

  趙會傑發現村裏的窮根之一是“貨到地頭死”,農産品收購車輛進不來,外村的玉米一斤8毛,小廟子村只能賣7毛。這哪行,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修路拆遷,涉及農戶多,拆誰家都不樂意。趙會傑就來個“螞蟻啃骨頭”,挨家挨戶磨。耗時一年多,生生把嗓子磨破,不得不做了手術。最終,小廟子村實現水泥路戶戶通。

  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還是通不了車,為啥?有河。

  一條河穿村而過,一村兩隔。“一到汛期,如果遇到發大水。玉米、胡蘿蔔運不出去,只能眼睜睜看著爛在地裏。”

  趙會傑又開始帶領村民沒日沒夜“死磕”,修橋。有一次忙到深夜,她騎摩托車回家摔斷了腿。可趙會傑説:“摔斷腿怕啥,腦子又沒壞。”她拄著雙拐又“溜回”項目上。村民們説,她“拼了”,咱“跟著”!

  橋修通以後,村民田玉東指著墻根扔著的膠皮靴子説:“過河再不濕腳了,莊稼的價格,漲了。”

  如今,中藥材加工廠建成,村民們紛紛參與種植中藥材;發展中藥材初加工産業,提升産業附加值;與藥業公司合作,實現訂單化種植,有效降低了市場風險……産業找到了,農民腰包眼見著鼓起來。全村每人平均收入從2010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4000元左右。小超市老闆尤俊廣眉開眼笑:“大家富起來了,連我這小超市一年都能掙十幾萬元,賺了。”

  “代表”,“黏”在村民心裏

  村支書大小是個官,2018年,趙會傑還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更加“重量級”。可在小廟子村村民眼裏,她始終是“萌萌噠”,大家還給她起了一堆“外號”。

  

  趙會傑和小廟子村村民站在村黨群活動中心前,一起自拍錄視頻。新華社發(視頻截圖)

  “書記有時候是個‘胖陀螺’,有時候又是個‘黏糕腳’。”走在村裏,只要提起趙會傑,人人都搶著話説:

  ——説她閒不住,像個“胖陀螺”。大正月裏,入戶走訪起草議案建議,張羅開春後的第一次村民代表大會,制定村裏新一年的産業規劃……她“説話快,走路快,吃飯快。”趙會傑笑呵呵地説:“咋忙也不見瘦,這是不是網上説的過勞肥?”

  ——説她辦事“實”,有雙“黏糕腳”。別看趙會傑風風火火,有時候又“黏糊”得很。村民只要有事找上她,不給解決明白,絕對不罷休。“小事可不‘小’,工作沒做到位,就像種地沒澆透水,太陽一曬就幹了,小事拖成大事。”趙會傑説。  

  趙會傑在蔬菜大棚了解番茄的生長情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李國志 攝)

  就連小廟子村給困難戶發放救濟品,誰家發米還是發面,都有“學問”。“這家有女人會做麵食,就發白麵,那家就一個‘光棍’,就發大米,用電飯煲一煮就行。”趙會傑説,村裏每家每戶啥情況、有啥變化,都得記在心裏。

  趙會傑把村民的事記在心裏,也把自己“黏”在了村民心裏,有困難找“代表”,成了小廟子村村民的第一反應。大到生病住院,小到水龍頭漏水,只要村民找到府來,趙會傑從不推脫,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反映!“我自己平時忙,家裏臟衣服可以堆,但工作卻堆不得。因為,咱是人大代表。”趙會傑説。

  “知足”,為啥還不滿足

  趙會傑和村幹部們風風火火地幹,小廟子村一天一個樣。趙會傑是滿族,過去最大的願望是富足。問她現在的感受,她説:“知足”,又説,“還不滿足。”為啥?光有錢不夠,環境好,才算是真的好日子。

  前幾年,穿村而過的陰河,上游小作坊往河道裏排放污水,河水也變得烏黑,幾百米外就能聞見臭味,這樣的水澆完地,地裏的胡蘿蔔全都霉變了。“臭”水一度成了村裏最大的“鬧心事”。

  作為人大代表,趙會傑急了,代表村民向上反映。環保部門多次調研,對上游小作坊進行治理,“臭水”終於又變成清水。

  小廟子村一戶村民家門口擺放著垃圾分類箱(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安路蒙 攝

  現在走進小廟子村,最大的感受就是,“乾淨”。家家門口都擺放著垃圾分類箱,建了佔地約10畝的現代化防滲漏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和生産廢棄物都實現了無害化處理,村裏還設立垃圾清潔公益崗位。“想想過去上游流下來的臭水,鬧心。”村民們説,現在不但自己要保護好,還要替更多人保護好我們的水,我們的山。

  自從去年在全國兩會上向習總書記彙報小廟子村的“奮鬥史”,得到總書記的讚許與鼓勵,大夥兒的幹勁更足了。日子越過越好,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也越來越高,耕地全部實現了節水滴灌,綠化了3200多畝荒山荒地,就連合作社的烘乾設備都採購節能環保産品。一到夏天,山上綠樹成蔭,山下農田連片,清清的河水穿村而過,像畫。  

  趙會傑在村裏的民俗博物館自拍錄視頻,展示保留下來的老物件。新華社發(視頻截圖)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小廟子村又有了新計劃:借著獨特的滿蒙民俗“幹”鄉村旅遊、農家樂民宿……

  這就是趙會傑和她的小廟子村,“最平凡”的代表,來自中國“最平凡”的村落,每天上演著“最平凡”的故事。而這一切,卻正匯聚成當今世界最波瀾壯闊的史詩!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