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政府立下“責任狀” 全力推進高品質發展

2019-03-05 19:00: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中國政府星期二(5日)向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透露,政府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包括: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至6.5%、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3%左右等。

  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中國面臨的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國政府上述預期目標設定得“積極穩妥”,符合發展實際,有利於在穩中求進中努力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

  經濟運作規律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是線性的,而是呈現出螺旋式上升趨勢,當經濟體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後,必然要轉向質的提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突破90萬億元,現正處於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轉型期。

  實現高品質發展,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不能以GDP論英雄,也不為短期經濟指標波動所左右,而是要努力激發經濟的潛力、活力與競爭力。中國今年經濟增長設定的指標低於去年,主要原因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和貿易摩擦風險上升,導致全球增長陷入低迷,多個國際機構都調低了今年全球增長預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警告説,全球經濟很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初陷入衰退。在這樣的外部大環境下,中國今年“面臨的環境更複雜更嚴峻,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更多更大”。因此,適當調低預期增長目標,有助於中國穩妥應對困難挑戰,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人們應看到,6%至6.5%的預期增長目標,是在一個基數越來越大的基礎上實現的。目前中國經濟的“體重”越來越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來的增量也越來越大,保持6%至6.5%的增速已經很不錯,仍處於經濟運作的合理區間,仍位居全球主要經濟體預期增長目標的前列,中國仍是世界增長的強勁引擎。

  為實現上述主要預期目標,中國政府今年部署了十大重點工作,包括繼續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加快發展社會事業等。這十大重點工作每項都有具體目標和要求,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經濟“體質”正在不斷優化,正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特徵,而這些正是一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表現。

  比如,中國政府提出,今年要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壯大數字經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健全智慧財産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等,表明新動能正成為推動中國高品質發展的內生動力;報告提出,將制定中國西部開發開放新政策措施,落實和完善促進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改革創新舉措、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等,意味著中國正致力於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城鄉融合發展;報告提出,要持續推進污染防治、壯大綠色環保産業、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顯然有助於協同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加快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等,表明中國正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進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報告提出,今年要實施近2萬億的減稅降費措施、落實好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等,則表明中國正在持續釋放內需潛力,更好地滿足民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目前,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嚴峻形勢是“多年少有的”,實現預期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在部署今年工作時,中國政府強調要把握好“國內與國際”、“穩增長與防風險”、“政府與市場”這三對關係,反映出高層對當前中國發展環境有著清醒認知和敏銳洞察,因而能用辯證思維、從戰略高度把握問題的關鍵,引領中國人民克服困難,朝著既定目標前行。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雖然外部環境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但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擁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願望強烈,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這些是中國著力推進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隨著今年中國政府“責任狀”的公佈,中國將以創新、奮鬥與實幹精神,辦好這些自己的事,克服各種風險挑戰,努力創造更好的未來。(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