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9-02-28 10:2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迎兩會特稿】

  從高樓林立的深圳前海到霓虹閃耀的上海陸家嘴,從貴州“天眼”到黑龍江建三江農場,這個春天,在祖國的東南西北、城市鄉村,都能聽到改革奮進的足音。

  追夢路上,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過“溫飽階段”,即將迎來“全面小康”。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實現了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走進新時代,站上新起點,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已經近在咫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中國共産黨人將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以必勝的信心、昂揚的鬥志,書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答卷。

  這是穿越夢想的偉大進軍——

  開創美好生活的責任擔當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新春伊始,“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壯美篇章展區,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巨型雕塑,將那段引人注目的歷史凝固在時間的長河裏。

  彼時,他們沒想到,一場改變中國億萬農民命運的改革實踐,從他們開啟。

  今天的小崗村,環境美了,村裏富了,村民都拿到了分紅。正在打造的田園綜合體,展現出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

  而在千里之外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原本道路泥濘、坑坑洼洼的破舊村落已煥然一新,青瓦木屋依山而建,“苗家樂”賓客滿座,昔日的“窮旮旯”變身“金窩窩”。

  “脫貧了,我要再脫單。”在春節期間的相親大會上,29歲的苗族姑娘楊雲妃説出自己的新年願望。如今,她不僅加入苗繡合作社,還開起苗繡工藝品店,成為十里八鄉聞名的“巧姑娘”。

  小崗村和十八洞村的巨變,見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千年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風雲激蕩,櫛風沐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且行且近。

  ——在農業機械的轟鳴中,我國農産品從“不夠吃”到“吃不了”,人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日益豐富,農民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産方式,農村生産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黨和政府的一項項惠農政策溫暖著農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紮實穩健。在我們村,這些年發生的變化讓老百姓看在眼裏,暖在心裏。”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貴德縣河陰鎮大史家村黨委書記畢生忠説。

  ——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排隊、憑票、缺貨”成為市場供應歷史,我國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而今,大街小巷店舖林立,商家服務花樣翻新,智慧零售更加便民,消費選擇日益繁多。服務業“蛋糕”不斷做大,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在日益做大的“蛋糕”中,百姓收入水準節節升高,全國城鎮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大幅下降,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人民從經濟發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紅利。

  “正是遇到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才讓我們這些人有了參與市場公平競爭的機會,才迎來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吉利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書福説。

  “小康一詞,折射著中國共産黨人對中國歷史和國情的深刻思考與認識,是帶領中國人民不斷開創美好生活的責任與擔當。”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尚勳武説,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軍,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推向新境界,也向世界展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在東方大國的生動實踐。

  這是艱苦卓絕的持續接力——

  攻堅克難打好三大攻堅戰

  800米懸崖峭壁和218道破舊藤梯組成的上學路,讓四川涼山州昭覺縣的阿土列爾村成為聞名全國的“懸崖村”。

  如今,2000多階鋼梯取代藤梯,通信信號實現了覆蓋,“懸崖村—古裏大峽谷”景區開始建設,這個讓國人牽掛的村寨悄然變臉。

  “懸崖村”的困與變,彰顯著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急與險。

  曾經,打開中國的國情版圖,83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7000多萬貧困人口赫然紙上。

  這些地區生産生活條件差、自然災害多發、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因病致貧、貧困代際傳遞、産業發展滯後問題突出……種種問題決定了,脫貧攻堅戰必定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

  小康之路,註定是一條攻堅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穩步向解決絕對貧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萬涓成水,匯流成海。2012年—201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減少到1660萬,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建檔立卡貧困村從12.8萬個減少到2.6萬個,10萬個貧困村已經脫貧退出,832個貧困縣已經有153個宣佈摘帽。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已進入決戰期,正在為實現‘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整體目標而全面衝刺。眾人拾柴火焰高,脫貧攻堅依然需要全社會付出艱辛努力。”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巴彥塔拉蘇木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吳雲波説。

  “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要在特色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金融扶貧、社會幫扶、幹部人才等政策措施上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確保這些地區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説,要以促進轉型升級和提升産業能力為導向,強化農業科技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和地位,積極探索科技扶貧的有效途徑。

  全面小康,貴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中央環保督察、“水十條”、“土十條”、史上最嚴環保法……在已有舉措基礎上,2018年新亮相的環保稅、新擴圍的水資源稅試點、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備豫不虞,居安思危。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如何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

  “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有五個動力來源,一是低效率部門的改進,二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和人力資本提升,三是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的升級,四是前沿性創新,五是綠色發展。要真正利用好五大增長來源,必須下決心、實質性地推動改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説。

  這是人民至上的偉大征程——

  凝聚決勝全面小康的強大動力

  “以前回家要花一整天,到家人都很疲憊。去年開始通了高鐵,6個小時就到家,感覺好極了。”今年春節,李榮斌一家乘坐高鐵從廣州回重慶老家過年,出行便利了不少。

  高鐵改變的不僅是不斷刷新的“中國速度”,更為區域與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模式與機遇,為民生改善帶來無盡空間。

  民生期許殷殷,奮鬥未有窮期。

  今天的中國,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的佔比越來越重,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偉大夢想。

  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防止“擇校熱”損害教育公平、讓農民工享受同城待遇、養老並軌改革等逐漸填平身份鴻溝……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一邊做大發展的“蛋糕”,一邊努力分好“蛋糕”,讓每一位勞動者都公平享受發展成果。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亟待精準謀劃發力。

  大道致遠,海納百川。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凝聚起決勝全面小康的磅薄偉力。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儘管我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民生保障仍面臨不少短板。貧困地區脫貧後如何持續穩定發展,社會保障安全網怎樣能織得更密更牢?這些問題,都在提醒我們,保障改善民生沒有休止符。

  決勝全面小康,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發展更有溫度和厚度——

  “只有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上不斷取得進展,人民群眾才能有真切的獲得感。”尚勳武説,發展離不開人民的參與,發展成果需要得到人民認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僅僅體現在一個個“數字”裏,而是要融入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民生舉措中。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創新理念,開拓發展的新境界——

  “全面小康要包括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也要實現無數勞動者享受快樂和尊嚴,還包括實現天更藍、水更清、食物更安全。隨著小康的內涵與外延在不斷豐富與完善,從生存到發展、從物質到精神,一個個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去破解。”吳雲波説。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披荊斬棘,以新姿態展現新作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也迎來了數字經濟時代。面對數字化浪潮,我們要居安思危、不斷創新。民營企業要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以‘鳳凰涅槃’的精神,堅定推進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説。

  (光明日報北京2月27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28日 01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