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多家央企深度參與 強力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

2019-02-27 13:28:00
來源: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管委員會
字號

  5年前的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彙報,明確提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開啟了京津冀大變革、大發展、大跨越的歷史性一步。

  俯瞰京津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廈宛若“鳳凰展翅”,經過生態治理的白洋淀讓“華北明珠”名副其實,天津港往來船舶川行不息……5年來,“軌道上的京津冀”提速發力,“藍天下的京津冀”攜手並肩,“科技創新鏈條上的京津冀”深入探索,一次次跨越和深刻改變的背後,都有著中央企業深度參與的身影,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國家戰略所引領的深層次變革,正深刻改變國家區域發展版圖,為新時代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中國電科:攜手雄安新區探索智慧城市建設

  自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公佈後,中國電科充分發揮“軍工電子國家隊、科技創新骨幹力量、電子資訊技術産業領頭羊”作用,為這座承載“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重托的未來之城積極貢獻科技力量。

  2018年3月1日,中國電科與雄安新區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啟了集團公司助力雄安新區建設的新篇章。

  按照協議,中國電科與雄安新區將在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進一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兩方面加強合作。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共同探索“數字雄安”、“未來城市”、“平安雄安”等建設,助力雄安新區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雄安新區管委會運作效率,提升民眾獲得感;在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共同推動“網路空間安全研究院”、“未來城市研究院”、“中國電科微系統協同設計服務平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雄安實驗室”等落戶雄安,通過引入集團公司優勢資源,推動雄安新區創新及發展。在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方面,“網路空間安全研究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雄安實驗室、“中國電科微系統協同設計服務平臺”正在加快落戶。

  中國石油:上下游企業發揮協同效應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中國石油上下游企業發揮協同效應,共乘區域經濟的東風,為國家區域經濟做出貢獻。中國石油渤海鑽探第四鑽井公司進入雄安新區地熱項目,成為中國石油首家進入雄安新區地熱項目的單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於2019年9月通航,華北石化公司作為中國石油唯一的一家煉化企業參與其中,是唯一保供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航煤先鋒油煉化企業。唐山LNG接收站2013年投産以來,連續5年冬季天然氣保供安全平穩運作,累計外輸天然氣達100億立方米。唐山LNG接收站已成為華北地區天然氣調峰保供的重要氣源和可靠保障,助力京津冀“藍天保衛戰”,為促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做出了貢獻;2017年4月1日國家宣佈設立雄安新區以來,河北銷售公司積極投身雄安新區建設,同年8月1日正式成立河北銷售雄安分公司,設立智慧加油站雄安一站,提供高品質的油非資源和新零售精益服務。

  2018年,國家能源局開展重點地區重點管網聯通建設。在天津地區,啟動中國石油大港油田與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天然氣管道互聯互通工程。濱海分輸站是大港油田重要的輸氣樞紐,通過港清三線與陜京管道連通,可為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供氣,實現不同氣源的相互補充。

  中國華電:因地制宜開展“煤改氣”“煤改電”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五年來,從雄安新區清潔供電規劃,到京津冀地區“煤改電”範圍逐步擴大,到智慧能源體系建立,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正以智慧電能、創新服務的新舉措,為京津冀地區帶來令人驚喜的改變。2018年6月,華電水務中標雄安新區環境治理第一標,為對接雄安新區水系治理及生態環境修復打開突破口。今年1月30日,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場館綠電供應簽約儀式上,中國華電作為清潔能源發電企業代表,與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冀北電力公司簽署購電協議,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辦奧”理念,保障冬奧場館實現100%清潔能源供電。 華電河北公司因地制宜開展“煤改氣”“煤改電”工作,石家莊熱電有限公司建設的省內首個重型燃機項目即將實現投運,預計每年可分別減少燃煤、煙塵及二氧化硫排放量180萬噸、148噸、581噸,為推進清潔供暖工作增添強勁動力。 2019年,中國華電京津冀區域內的二十余項新能源項目將實現遍地開花,為京津冀地區擁有更多的藍天白雲添加“砝碼”。 

  國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5年來,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與三省市合作發展的基礎上,積極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佈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發起設立國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探索京津冀在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産品研發設計、項目落地實施的合理分工模式,投資了寒武紀等一批優質項目;牽頭髮起設立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結合京津冀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優勢,聚焦科研成果産業化,投資了滄州四星玻璃等項目;與京津冀三地政府聯合發起設立國投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探索優化傳統産業佈局的市場化路徑;發起設立了先進製造産業投資基金,聚焦培育高端製造業,投資了康希諾生物等項目;設立了水環境基金、加大北疆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力度,助力京津冀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大金融服務實業的力度,旗下安信證券、國投泰康信託、中投保等企業,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優質的金融服務。

  中國鐵建:助力重塑京津冀湖水藍和森林綠

  中國鐵建率先設立雄安工作組,在央企中第一個進駐實體公司、第一個承接勞務輸出,喜獲“雄安第一標”,參與京雄城際鐵路建設、動漫形象“福鹿娃”屹立雄縣門戶……2017年4月5日,雄安新區設立2個月後,中央企業首家進駐雄安新區的實體公司——中鐵二十二局集團建築工程公司正式掛牌成立。與此同步的是,中鐵十一局集團、中國鐵建大橋局集團、中鐵十六局集團、中鐵十七局集團、中鐵十八局集團、中鐵建設集團等單位紛紛在雄安設立辦事機構。

  2017年7月3日,容城縣政府與中國鐵建舉行勞務用工對接簽約儀式,首批30名農民工趕赴中鐵十四局集團房山橋梁公司工作,標誌著雄安新區首批農民工赴央企就業。目前,中國鐵建正在積極推進雄安裝配式建築産業園,規劃方案已完成,努力為當地百姓就近充分就業提供多種可能。按照統一計劃和安排,中國鐵建陸續接收5500名雄安新區建築工人,成為全國承接雄安勞務和人口疏解任務的急先鋒和主力軍。2017年11月,中鐵十八局集團牽頭組成聯合體成功中標造林項目第5標段。“千年秀林”工程正在中國鐵建人的手下變得綠意盎然。

  白洋淀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被公認為“華北之腎”。除了植樹造林,中鐵十八局集團分別與科研院所、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防洪調蓄、引水灌溉、水污染治理等多個方面展開強強聯合,以白洋淀水域治理先頭兵的姿態,重塑湖水藍和森林綠。2018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首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京雄城際于2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中鐵十九局集團承建京雄城際4標工程,線路全長13.8公里,其中固安特大橋跨廊(坊)涿(州)高速連續梁和固安東站路基填築均為全線控制性工程,大跨度、墩頂轉體等技術特色,成為全線創新和攻堅的重點。該項目建成後,從北京至雄安僅需30分鐘。

  中交集團:深度參與京津冀交通、碼頭、流域治理

  2018年8月,由中交一公局集團、中交路建承建的北京“大七環”——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通州至大興段正式通車運營。全長38.2公里,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20公里。該工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重點實施項目,項目建成通車後,標誌著國家高速公路網在北京的最後一條“斷頭路”打通,對於加快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強化北京與河北等地交通聯繫,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交一航局承建的京張高鐵居庸關隧道全長3044米,于2018年9月實現隧道的貫通,對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展示中國高鐵建設新成就具有重要意義。唐山堆場自動化碼頭項目,是振華重工承建繼廈門、青島、洋山之後打造的第四個自動化總承包碼頭。投産後,對於推動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實現京津冀地區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中交集團深度參與京津冀流域治理、秀林項目、雄安新區唐河污水庫治理項目,還京津冀一片凈土。

  中國能建:建設精品工程服務京津冀協調發展

  5年來,中國能建積極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了一座座精品工程,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奉獻清潔能源。建設北京四大燃氣熱電中心。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華北院設計的華能北京熱電廠新建燃氣熱電機組工程,是北京市2010年規劃實施四大燃氣熱電中心最後一個項目,隨著項目的投運,北京成為全國首個全部實施清潔能源發電城市。開展雄安新區能源發展規劃研究。2017年4月,雄安新區正式設立。當年8月,受國家能源局委託,中國能建旗下電規總院開始開展雄安新區能源發展規劃研究依託雄厚的能源電力發展規劃實力,電規總院提出,從“綠色的能源”“韌性的能源”“智慧的能源”和“未來的能源”四個方面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能源系統,力爭將雄安新區打造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引領未來”的世界一流現代能源系統典範。目前,該研究已順利結題,將為新時代城市能源系統建設提供全新的參考模式。

  中國鐵物:全力保障京津冀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鐵物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決策部署,全面推動京津冀基礎設施建設,為北京新機場、京雄鐵路、京唐鐵路、京濱鐵路等京津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優質高效招標代理、物資供應、運營維護等服務,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中國鐵塔:提升京津冀區域人民的資訊通信體驗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重大項目多、標準高,政治意義大,中國鐵塔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充分發揮資源統籌優勢,高標準、高品質推進了一批重大項目的資訊通信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積極協助京津冀區域環保部門治理霧霾,利用點多面廣的通信鐵塔的挂載優勢,實施了“2+26” 空氣品質網格化監管項目,完成了超過1000台pm2.5設備的部署;為環保部門提供“秸稈禁燒”環保監控資訊化解決方案,建設的點位規模近5000個,為京津冀區域“打贏藍天保衛戰”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歷時兩年,克服種種困難,建成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通信覆蓋項目,實現了三家運營商、首信、正通網路信號的全面覆蓋。中國鐵塔還發揮統籌優勢,高效高質實施完成了一批高鐵、地鐵的通信覆蓋項目,提升了京津冀區域人民群眾的資訊通信體驗。

  當前,中國鐵塔正圍繞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興新機場、世園會、2022年冬奧會等一批重大項目,與三家運營商協同做好通信覆蓋規劃,並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探索更經濟、高效的資訊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模式,高品質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編輯根據中國電科、中國石油、中國華電、國投、中國鐵建、中交集團、中國能建、中國鐵物、中國鐵塔報送資訊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