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那些事兒】最美“地月同框照”登上《科學》雜誌!它竟來自這群90後……

2019-02-26 09:44:00
來源:中國日報微信公眾號
字號

  2月15日,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第674頁刊登了一幅地月同框的照片,展示了月球背面的景象。

  《科學》雜誌上刊登的這張照片角度很別致,正如英國的Science Post網站在文章中稱,中國的龍江二號衛星最近拍攝了一張獨特的照片,鏡頭聚焦在月球背面,而地球被置於背景中。從這個不尋常的角度來看,地球顯得出奇地小。

  其實,在登上《科學》雜誌之前,這張照片已經在國際上得到廣泛傳播,外媒甚至評價它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地月合影之一。

  位於荷蘭的射電天文臺Dwingeloo Radio Telescoop在其推特賬號上發文稱,“這張地球和月球背面的照片,或許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張”。

  據該照片下方的配文稱,這張照片拍攝于2月4日,拍攝者是搭載在龍江二號上的一架由學生建造的簡單相機。

  龍江二號是2018年5月伴隨著嫦娥四號任務的中繼通訊衛星鵲橋號發射的一顆小衛星,現在正在月球軌道飛行。

  參與龍江二號發射的小團隊,竟是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學生。

  在這頁雜誌的最右側,仔細看,會發現兩行小字,清晰地寫下了這些學生的姓名。

  這群學生均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年齡最大的1991年出生,年齡最小的1999年出生。

  我們都是追夢人

   “最年輕的總師”

  1991年出生的韋明川,是龍江二號小衛星載荷分系統的負責人。

  不僅如此,他曾經作為總設計師,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顆由學生自主設計、研製與管控的納衛星“紫丁香二號”。由此,成為我國“最年輕的總師”。

  接收這張“最美地月合影”的過程,也曾讓韋明川團隊捏了一把汗。

  國內能用的接收站不多,韋明川團隊需要和來自全球各地的天文愛好者合作,用他們的天線接收照片。也就是説,只要有接收的天線,都能幫龍江二號接收數據。

  按照理論計算的軌道,在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地球和月球都會出現在龍江二號的視野裏。但由於傳輸速度的問題,地球遲遲沒有出現在畫面中。

  在電腦上每刷新一次,地球才會多露出來一點。直到地球全部呈現在畫面中,韋明川他們才松了一口氣。

  這張照片獲得了多方讚譽,甚至被外媒稱為“最美的地月合影之一”。但在韋明川眼中,讚譽並不是最重要的,全世界都認可這一成就,都在討論“成功收到來自中國的龍江二號發來的信號,這個可能意義更大一些”。

   他設計的相機拍下了最美地月合影

  1996年出生的泰米爾正是龍江二號上相機的設計者。他設計研製的相機,拍攝了這張最美地月合影。

  設計開始的那一年,泰米爾20歲。

  當時,泰米爾即將升入大二。他得知龍江二號衛星上還留有一個空間,可以再放一個載荷,並且他們這些年輕學生有機會參與設計。於是,他和小夥伴們一起,開始了熱血的探索。

  然而,衛星上留給他們是一個只有22毫米*42毫米的空間,尺寸只有拇指大小。要在這裡放一個照相機,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到項目最後,只有泰米爾一個人還在堅持。

  泰米爾和他設計的只有拇指大小的相機

  “有一陣子為了趕測試,每天都後半夜還在研究所裏工作,這是遇到的最大困難。應該是除夕夜前後那幾天的一個半夜,我才最終完成終稿。”

   天才少年是“典型的航太迷”

  1999年出生的黃家和剛上大一,就承擔了“龍江二號”地面測控站的軟體設計任務。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他就會自己去買各種元器件,從簡單的拆卸組裝,到後來的設計創造,這個別人眼中的少年天才,卻説自己只是因為對航太的好奇和熱愛。“從神舟5號,有直播的發射,我就算淩晨都是一次不落地蹦起來看。是一個典型的航太迷。”

  在黃家和的宿舍裏,貼著這樣一張明信片,“我們為夢想而生”。

  為夢想而生,為夢想而奮鬥!

  在這條追夢“嫦娥”的路上,最年輕的他們,和千千萬萬默默奉獻的追夢人一起。這顆衛星、這張照片,只是他們尋夢途中的一段旅程。

  目前,這個年輕的隊伍,已經投入到新的項目中。屬於他們的未來,才剛剛開始,屬於中國航太的未來,也才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