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普惠金融攻堅之年要啃下"硬骨頭" 著力破解服務"不均衡"

2019-02-13 10:2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編者按經過不斷探索,我國普惠金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是,問題與挑戰依然不容忽視。2019年是我國普惠金融的攻堅之年,如何進一步提高普惠金融的覆蓋面,如何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如何做好風險防控,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經濟日報財經版將推出3篇系列報道聚焦上述問題,請讀者關注——

  2019年是我國普惠金融的攻堅之年。按照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要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經過此前及近3年的不斷探索,我國普惠金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績。

  但是,問題與挑戰依然不容忽視,集中表現為普惠金融服務“不均衡”。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業內普遍認為,普惠金融是一項系統工程,單從“健全多元化廣覆蓋的機構體系”這一角度看,未來可從以下3方面著手——

  農商行不可“離農脫小”

  跨區域經營、綜合化經營、新增貸款不用於當地……作為縣域地區的普惠主力軍,當前部分農村商業銀行受利益驅動,出現了“離農脫小”、偏離經營定位、盲目擴張等問題。

  “作為縣域地區重要的法人銀行機構,農商行的定位就是專注支農支小,服務本地、服務縣域、服務社區,服務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中國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農商行的優勢是紮根基層、下沉客戶、創新活躍,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它設立的意義之一,就是為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機構體系提供有益補充。

  隨著“農信社”改組“農商行”改革的不斷推進,全國已有多個省份全面完成了農商行的組建工作,其“有益補充”的角色重要性更加凸顯。

  最新監管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末,全國共有農村商業銀行1436家,資産負債規模均超過23萬億元,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在各項貸款的佔比長期保持在60%和50%左右,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戶均餘額分別為30萬元和131萬元。

  “農商行以在銀行業10%的資産佔比規模,貢獻了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22%和21%的規模。”上述負責人説,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均衡度,農商行是重要抓手之一。

  為此,銀保監會日前正式下發《關於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定位 強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意見》,要求農商行將業務重心回歸信貸主業,嚴格審慎開展綜合化和跨區域經營,原則上機構不出縣(區)、業務不跨縣(區),當年新增可貸資金應主要用於當地。

  同時,農商行應科學測算“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增長年度目標,確保這兩類貸款增速和佔各項貸款比例穩中有升,轄內農戶和小微企業建檔評級覆蓋面和授信戶數有效增加。

  大型銀行應做深做細

  在普惠金融機構體系中,除了農村金融機構之外,國有大行因其在資金實力、風險管控能力等方面的優勢,長期以來發揮著“頭雁”作用。“普惠金融不可不為,更大有可為;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實做深做細的問題。”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易會滿説。

  如何做深做細普惠金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多家國有大行負責人發現,基礎邏輯是做到“增量、擴面、平價”。

  針對“增量”,重點是進一步做好貨幣政策傳導。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曾多次定向降準,增加商業銀行服務普惠金融的信貸資金。工行去年9月份曾表示,力爭未來3年,該行公司貸款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投向普惠金融領域,普惠貸款年增幅30%以上,普惠貸款3年翻一番。

  所謂“擴面”,就是在遵循金融規律和商業可持續性的前提下,把過去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的弱勢、邊緣化群體包容進來,盡可能讓他們享受到金融服務、得到實惠。

  其中,只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已在全國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記者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青鳳鎮趙埡村見到了貧困戶劉治平,這位長年居住在連片貧困區的老人,因老伴兒臥病、治療而揹債致貧。

  為了改善生活現狀,他開始在家中養土雞、養魚,但卻面臨資金短缺而無法擴大養殖規模的難題。

  “普惠金融的關鍵,是提升扶貧精準度,解決‘錢難增效’的問題。”中國農業銀行平昌縣支行負責人説,該行已在當地試點扶貧小額信貸,簡化了評級授信,放貸時更看重貧困戶的“誠信度”,免擔保、免抵押,最高貸款額度可達5萬元。

  經過評級,劉治平從農行獲得了2萬元貸款,由地方政府予以貼息,貼息水準完全覆蓋貸款利率。

  由此,信貸價格控制,即“平價”的重要性得以凸顯。業內普遍認為,發展普惠金融必須“量”“價”統籌,同步推進。

  對於國有大行來説,可實行“保本微利”的定價原則,一方面,充分發揮大行存款穩定優勢,避免存款分流制約信貸投放能力,嚴控負債成本上升向資産端傳導;一方面,通過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優惠等方式,對分支機構向小微企業的讓利進行全額補償。

  新型機構需互補合作

  近年來,各種新型業態主體也紛紛涉足普惠金融領域,結合自身優勢補充金融服務的層次和覆蓋面,如小額貸款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民營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等。

  不可否認,目前新型業態主體在資金規模、風控水準、獲客渠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個別機構的貸款利率甚至高達15%,一度加劇了金融服務的不均衡。

  因此,未來有必要進一步規範各類新型機構的發展,引導其挖掘自身優勢,增加互補合作,更好地為邊緣化群體提供“質優價惠”的金融服務。

  近期,螞蟻金服已經和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開展合作,啟動“小貸星計劃”。2018年6月份,螞蟻金服曾宣佈,在未來3年間將向行業全面開放場景、風控、運營能力和技術,與1000家各類金融機構攜手,共同為3000萬小微經營者提供金融服務。

  具體到“小貸星計劃”,是在上述基礎上特別針對小額貸款公司開展的合作項目。在項目初期,螞蟻金服將有計劃、有步驟地為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的小貸公司會員提供“小貸星系統”工具和“網上直貸”信貸産品。其中,前者包括客戶端和管理端,主要功能包含自主申請貸款、線上審批簽約、自動代收付、自助借還款等;後者則是指,將已通過網商銀行授信標準的小微客戶及其授信金額、風險定價、貸款期限等貸款方案推薦給小貸公司,由小貸公司自主決定是否發放貸款。

  “探索合作貸款的方式,通過共用資訊,引進金融公司的風控模式等途徑來提升和發展,應該是未來的方向。”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子源)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