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行過花街才是年

2019-02-09 15:2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別人看雪,我們看花”,這是廣州人過年的驕傲。廣州享“花城”美譽已有1700多年,每年一度的傳統年宵花市,更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嶺南特色民俗文化景觀。

  臨近春節的日子,各色鮮花、異果爭奇鬥艷,裝點著整個城市。從越秀到海珠,從荔灣到天河,廣州11區競相挖空心思、出新出巧,力爭將年宵花市辦到最好。花市上搭起古色古香的牌樓,建起花架,四鄉花農、花企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賣年花;各種非遺也借臺唱戲,粵劇悠揚不止、粵語講古逗趣……一時間繁花似錦、人潮如海、歡聲笑語,直鬧到淩晨方散。借花市的光,連廣州酒家等老字號酒樓、宵夜檔也常常是通宵營業,方便老廣們逛完花市盡情享受美食。

  廣州花市起源於“花渡頭”,據説可追溯到明朝。當時廣州花市與羅浮山的藥市、東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並稱為“廣東四市”。清代潘有為曾在他的《花渡頭竹枝詞》裏用“莊頭花擔露盈筐,手牽銀雲用斗量。香暖被池人未醒,賣花人喚促新粧”來描述廣州花市的情景。後來花市逐漸演變為年宵花市,成為過年廣州最熱鬧的去處。據説即便是在抗戰時期,日本飛機在頭上亂飛,市民還是要逛街買花。

  行過花街才是年。對上了點年紀的老廣來説,這是一輩子抹不去的情懷。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有將近30年“行花街”經歷,他憶起小時候廣州有一句歇後語“大姑娘行花街——顧得上不顧得下”,從中可以想像當時行花街“人貼人”的熱鬧景象。而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廣州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看來,逛花市在她的童年記憶裏是過年一項非常隆重的“儀式”。母親就算再忙,也會在除夕這天做這個功課,哪怕只買一點點花,也要去“行大運”。“那個美啊,每個人都像在鮮花叢裏游動的魚。”她形容。

  在潘劍明看來,買年花寄託著廣州人對來年的祝福,賣花人笑語迎客,客人也是滿面春風,都是討個吉利。事實上,年宵花市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

  廣府新年必備三種年花:金橘、桃花和水仙。一盆金燦燦的金橘是不能少的,還要在樹枝上繫上小燈籠、大紅包,粵語中“橘”和“吉”同音,象徵大吉大利。桃花則是廣州春節的“聖誕樹”,所謂“一樹桃花滿庭春”,令滿室生春,生意興旺。水仙花則帶來“花開富貴”的好彩頭。人們從臘月初便陸續買回水仙花,精心培植。水仙花也似乎善解人意,往往在除夕或正月初一闔家團圓時怒放,清香撲鼻,直至春節結束。

  年宵花卉的價格也很講究,同樣符合廣州人求實、重利的傳統心理。比如,標價的數字往往與發財致富有關,“3”“8”“9”與“生”“發”“久”諧音,寓意生生猛猛、發財大利、長長久久。

  人都説花市上能看盡“花城”千年民俗,其實,花市上也能看盡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在全國各地的年俗中,廣州年宵花市恐怕是最“與時俱進”的。拿最負盛名的越秀西湖花市來説,早在2008年,越秀花市便首創“網上花市”和“手機花市”,讓市民可安坐家中逛花市;2018年,更打造了具有盛唐氣象的“線上虛擬花市”,讓消費者能“穿越”回唐朝體驗的花市景象,並跟隨網紅主播實地體驗西湖花市現場的新奇事,當年花市現場參與人數逾140萬人。

  今年廣州花市,更增添了“AI花市”等多種多樣的新玩法,線上線下聯動打造“廣州過年,花城看花”城市品牌。與傳統花市相映成趣的AI(智慧)花市,被設計為聲光電一體的炫酷“花房”,內有國內外花藝大師用廣州時令花材創作的年花作品,逛AI花市時看到心儀作品,只需掃碼下單,就能在家DIY製作,甚至把花送至全國各地的親人身邊。此外,還有“夜遊花市”燈光音樂秀、大師明星攜手做“護花使者”、全網“抖”起來跳抖音花舞、打卡花市“找金豬”……全民共用的民俗節慶活動已經與廣州的城市品牌推廣無縫連接在了一起。

  花市的變與不變,能否做到“剛剛好”?對此我們無需擔憂太多。“民俗是活著的歷史,一定是受到老百姓認可的。”潘劍明説。今天我們看到,廣州借由花市打響城市品牌,將“看花”的民俗拓展到四季、將“花城”品牌推廣到國際,已極大增添了市民的幸福感與自豪感。可以説,從“過年看花”到“四季看花”,已成廣州的新民俗。

  那麼今天年宵花市的意義到底何在?或許正如梁鳳蓮所説:“花市讓平淡的日子突然有了高潮。”不管是數十年前“大姑娘行花街”的興奮,還是今天的全民嘉年華的狂歡,大家的心境始終未變——就是在爛漫花景中,品味生活的香美滋味。

[責任編輯:賈若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