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博物館裏尋年味

2019-02-09 15:1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對於中國人而言,過年是一份年年歲歲、迴圈往復的鄉愁,是一場不論身處何地都要奔赴團圓的盛大儀式。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歷來是文化名家不吝筆墨描繪的重頭戲。它是老舍筆下充滿京味兒年俗的北平舊事,是豐子愷記憶裏祭品盤上的紅紙蓋,是習慣早睡的梁實秋對除夕守歲的“吐槽”,是林語堂眼中熱鬧的白雲觀,也是沈從文家鄉湘西的獅子龍燈焰火……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年味兒”的載體,雖然各地的民俗禮儀不盡相同,但祈願福祉、辭舊迎新的美好心願是相通的。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過年的形式早已從滿足口腹之欲轉變為享受精神之歡,“博物館中過大年”日益成為一項常態化的年俗活動。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很多博物館都推出了新春主題展覽,各個場館結合自身展品特色和優勢,圍繞節慶民俗、生肖文化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參觀和體驗活動,為年味兒注入了濃濃的文化氣息。

  辭舊與迎新,不論深宮,抑或民間,是同一種文化的不同表現。能在宮裏過年,無疑是感受年節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春節期間,不少遊客選擇來故宮尋找年味兒。皇宮過年更具莊重與家國情懷。道道宮門張貼著春聯和門神,廊廡下懸挂著盞盞華美的宮燈,整個紫禁城裏年味兒十足。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賀歲迎祥——紫禁城裏過大年”展覽中,近千件文物依次陳列,全面展現了清代宮廷的過年習俗。此次展覽分為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親睦族、勤政親賢、遊藝行樂、歡天喜地六大部分,既展出了過年不可或缺的器物,更還原了極具宮廷特色的重要場景,是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民間除夕要吃團圓飯,皇家自然也不例外。在“敦親睦族”單元,博物院參照乾隆四十八年膳底檔的記載,復原了皇帝與宗親、后妃分別宴飲的場景。在金龍大宴桌上,用於盛放不同食材的器具分門別類,有序擺放,方寸之間展現著皇家嚴格的禮制和規矩。百姓過年離不開娛樂,高高在上的皇帝同樣也會趁此佳節放鬆一下。此次展覽也展示了古代最高規格的皇家“交響樂團”——中和韶樂,一排排編鐘、編磬、建鼓等樂器氣勢恢宏,為熱鬧的春節增添了一絲神聖的氣息。民間過年挂燈籠,皇家過年不僅要挂宮燈,還要立天燈、萬壽燈,這是皇家過年政治性的體現。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一活動是清代中期最盛大的活動,至今消失近200年,相關文物早已散佚。為了讓歷史中消失的場景盡可能還原,故宮的能工巧匠通過廣泛查閱文獻確定了天燈、萬壽燈的使用方式、詳細尺寸,並在各個庫房中找到了各部分的模型、小樣及原件,首次復原了它們當年的模樣,重現出康乾盛世的過年景象。

  現如今,很多人在感嘆年味兒變淡,春節日漸成為日曆上靜態的標簽。的確,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已經很難被一頓年夜飯所誘惑,全年無休的商超也消解著囤積年貨的喜悅,春節晚會慢慢成為搶紅包的背景音樂,“雙11”等各類大促讓我們不必把新衣新鞋留到正月初一,似乎關於過年的很多習俗正在變得可有可無。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生活水準的提高,有些年俗勢必會黯淡甚至不復存在,如同過去一些地方有除夕前吃豆腐渣的風俗一樣,也必然會有新事物逐漸形成新一代人的年俗記憶——不必為此感到過分遺憾。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總有一些習慣深入人心、亙古如斯、歷久彌新,譬如團圓和陪伴、辭舊和迎新,這些才是讓年節文化生生不息的核心所在。

  國之禮制敬重遵行,傳統習俗家戶相繼。面對幾百年前皇家的春節,我們發現除了隆重的禮儀和奢華的佈置外,生活上的習俗竟與如今並無二致。可以説,經由文物的連接,今人與前人進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對標。這種對標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早已內化為日常的風俗習慣,進而發現這种經過長時間積澱而不打折的文化傳承才是春節真正的內涵。

[責任編輯:賈若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