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

2019-02-02 11:52: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1月31日,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黑河好八連”官兵在界江“5號哨位”的冰哨前執勤。

  趙維軍 鄭耀耀攝影報道(影像中國)

  1月28日,重慶沙坪壩書城,小朋友在看年俗立體書。

  孫凱芳攝(影像中國)

  2月1日,在南昌開往北京西的直達列車上,小旅客被“列車春晚”逗樂。

  張衛東攝(人民視覺)

  由雲南省建設工會和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舉辦的雲南省首屆工地廟會節上,外來務工人員拿著志願者剛寫好的“福”字,臉上笑開了花。

  李茂穎 陳 飛攝影報道

  在粵務工人員乘坐扶貧專列返鄉

  大涼山生長新夢想

  本報記者 李 剛

  1月27日9時43分,載著1200名在粵務工人員的返鄉心願、由珠三角開往大涼山區的D1853次扶貧專列從廣州火車站徐徐開出。從登上列車的那一刻起,白日裏的心就已飛到了遠方的家。

  白日裏來自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去年12月6日,他作為“對口扶貧轉移就業”對象,與幾百名工友一起來到廣東順德新寶集團工作。

  作為廣東對口幫扶四川涼山、甘孜的重要內容,廣東相關部門去年相繼組織上百家企業,以定向招聘和訂單式培訓的方式,幫助當地富餘勞動力到珠三角就業,路費、住宿費、培訓費政府全包。

  “在廠裏工作忙,沒有時間辦年貨。不過我已經計劃好了,回到家就帶他們上街,買衣服、買吃的、買年貨。”白日裏説,他現在每個月固定工資3000多元,加上各種補貼和加班費,收入比較可觀。而在老家的時候,種地不夠自己吃,做點小生意地方太偏僻,打短工一個月才掙1000多元,別説是孝敬父母,連自己的小家也只能勉強維持。

  “過去家裏住土坯房,又矮又濕。現在好了,國家和廣東省出了不少錢,開始幫我們建房子。”白日裏還和記者分享了他的一個計劃:金陽縣城開發了一個新區,他準備和父母都報名把新房子建在新區。“縣城教育條件好,我想讓孩子們在縣城上學。”白日裏説。

  貴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搬遷脫貧

  為守護“天眼”出份力

  本報記者 汪志球

  臨近春節,宋昌福顧不上辦年貨,堅守在通往“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牛角卡點。

  “車牌號已報備天文臺,抬桿放行。”拍照、查驗、問詢……一道道規範的現場檢查,宋昌福一絲不茍。FAST設立了電磁波寧靜區,周圍5公里為核心區,不能有電磁波干擾。卡點嚴格管理進出車輛和人員,防止産生電磁輻射的電子産品進入核心區。

  “天眼”改變了宋昌福一家的命運——為減少對FAST的干擾,宋昌福家原先所在的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舉村搬遷至馬鞍社區。宋昌福之前是貧困戶,搬遷之後一年脫貧,“鎮裏安排我到一家公司當保安,每個月收入2500元,土地流轉一年能有1萬元。”

  冬日裏的晴天,楊小美正在山間巡邏。楊小美家原來在金科村沙坪組,到鎮上趕集來回要走8個小時。一棟樓兩間屋,母親住一間,自己、丈夫、兩個孩子擠一間。2016年底搬到馬鞍社區,住進寬敞的新房,社區有農貿市場、幼兒園、文化廣場、衛生所,生活便捷。

  “全世界關注‘天眼’,能為守護‘天眼’出一份力,我們很自豪。”原金科村黨支部書記劉品揚介紹,馬鞍社區共安置從核心區搬出的村民578戶3000多人,搬遷前有貧困戶201戶859人,通過推薦就業、土地流轉等辦法,2017年底全村脫貧。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02日 06 版)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