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對歷史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水有波而明其流,車有轍而後可循。歷史之於國家民族,猶如記憶之於個人。一個人丟失了記憶,就丟失了自我;國家民族丟失了歷史,也就丟失了現實和未來的依憑。
主張“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告誡“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指出“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強調“要堅持正確歷史觀”。
以史正人、以史化風,在當下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有人説,“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對這樣的靈魂之病,還需徹底祛除病灶。熒屏上,民族罪人被演繹成風度紳士,時代楷模卻被塑造成道德有虧,具有進步意義的歷史事件被矮化成“宮鬥”“權謀”;網帖裏,有人調侃污衊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編造篡改黨史、國史、軍史;生活中,“精日分子”出沒,出格舉止挑戰底線……無論是所謂“重新評價”的虛無主義,還是所謂“還原真相”的解構崇高,或者所謂“利益至上”的泛娛樂化,都是以主觀替代客觀、以片段取代整體、以臆想揣摩史實,不僅影響我們對歷史的認知,更危及國家發展的價值底盤、精神基座。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産黨90多年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發展史、改革開放40年探索史,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基體”,構築出億萬人民的“意義世界”。魯迅曾説,“歷史上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民族的未來”,輕視歷史、歪曲歷史、消解歷史,如何能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梁啟超認為,歷史是“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的確,歷史不僅擁有“時空位置的特殊性”,也存在“時間的秩序”“因果的聯繫”。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觀察歷史,就容易忽略客觀的史實、必然的規律、主流的敘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説到底是將歷史當作了予取予求的工具,是通過否定歷史來否定現實、歪曲歷史來歪曲未來。只有全面、客觀、綜合地認識歷史,尊重歷史而不是調侃歷史,敬畏歷史而不是消費歷史,才能讓歷史告訴未來、從歷史走向未來。
歷史從不遙遠,也從未遠去。常葆一顆敬畏之心,讓歷史説話,用史實發言,我們就能在了解昨天的基礎上,把握今天、開創明天。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3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