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祝年】豐富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是一種福氣

2019-01-31 15:00:00
來源:南方網
字號

  日前,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印發通知,對組織開展好2019年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作出部署安排。(1月30日《人民日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民族生存發展、國家繁榮振興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社會基礎廣泛深厚。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所形成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眾多傳統節日,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的完美結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源泉。

  重視文化傳承,就要守住傳統節日的根脈。儘管這些傳統節日,形式不同、主題各異,但其中所凝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念,則是一脈相承、歷久彌新的,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是維繫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文化認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無論歷史的風塵如何湮滅,無論時間的流水如何洗滌,這些傳統節日始終是華夏兒女賴以生存的精神港灣,是人們連接心靈的支點和維繫親情關係的紐帶,歷來備受關注和重視。

  守根鑄魂,傳承創新。利用傳統節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活動,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文化氛圍,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讓群眾在健康、活潑、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接受健康的文化觀念和價值標準,把愛國和愛家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磅薄力量,同心同德,共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無疑有著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正因如此,通知要求各地深入落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緊緊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主線,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為重點,突出節儉、安全、祥和、大眾化工作理念,精心設計、深入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引導廣大群眾在積極參與中體驗節日習俗、展現中國精神、增進文化自信,煥發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這樣的部署要求,不僅有利於推動傳統節日更好地走進群眾生活、浸潤人們心田,而且更有利於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把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基因、思想道德、價值觀等挖掘出來,發揮好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讓傳統節日真正成為全民的愛國節、文化節、道德節、情感節、仁愛節、文明節,值得點讚,值得期待。

  正如一首歌曲中唱到的:“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雖然時代在變遷,生活節奏在加快,人們為工作廢寢忘食,為生計奔走四方,但始終不能忘卻的就是“團團圓圓”這种家國情懷,這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胎記,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深植于靈魂、潛滋于血脈、熔鑄于骨髓的基因密碼。如果我們不能完全理解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感受不到傳統節日對中華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的價值,就無法推動節日文化活動千姿百態、精彩紛呈、健康向上,更無法讓家國情懷成為全民的精神基因。各地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研讀通知精神,從“文化鬧春”出發,多措並舉,推動傳統節日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通,與現代社會生活相協調,讓群眾在和諧的節日氣氛中充分享受改革開放成果,過好“我們的節日”,留住“我們的根”,這是最大的福利,更是最大的福氣。(南方網林偉)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