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8年經濟回顧:一路前行,未來可期

2019-01-25 11:1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字號

  2019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曬出”2018年宏觀經濟成績單:2018年國內生産總值超過90萬億元,同比增長6.6%;經濟總量達到13.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這一系列統計數據的背後,無一不體現了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在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減弱、全球貿易增速放緩、挑戰和變數不斷增加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夠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貿易額度能夠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在世界經濟增長中能夠持續成為最大貢獻者,成績可喜可賀。但我們也深知,成績來之不易。

  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一路高歌猛進,一路披荊斬棘,主要得益於以下幾方面。

  一是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不放鬆”。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穩”政策讓中國經濟既保持了戰略定力,也保障了經濟在合理區間的運作;既提振了市場信心,也確保了民生關切。

  二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堅持並強調注重市場化、法治化和改革的手段,針對當前經濟的一些痛點、堵點和難點,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過剩産能出清,培育發展新動能,切身解決經濟運作中的主要矛盾。

  三是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不偏廢”。通過一手擴大內需,一手擴大開放,平衡內部和外部發展。國內依靠擴大有效投資,合理引導投資和消費比例關係的變化,不斷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激發和釋放經濟潛力活力,緩解就業壓力;國外依靠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準,完善營商環境,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保持吸引外資勢頭良好。

  2018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黨和國家為民惠民舉措和百姓享受的成果也是“一個都不少”。若用一些關鍵詞來總結,脫貧攻堅、減稅降費、鄉村振興、節能減排等可能是人民群眾關注度最高、出現頻次最高的,也是過去一年中國的重大政策舉措和發展亮點。習總書記説:“我們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應該由人民共用”。這一年,中國每人平均GDP即將達到約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的平均濃度同比下降9.3%……一系列的統計數據再一次“刷新了”記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可謂事事有回音,件件在落實,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我們可以自豪地説: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2018年,中國經濟一步一個腳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已然趟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新時代的中國,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經濟發展新思路,推動中國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實現高品質發展。

  作者:孫麗燕 何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