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焦點訪談丨6.6%、90.0309萬億:帶你看懂經濟數據亮點

2019-01-23 10:13: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新年伊始,我們都要回頭盤點一下,過去的一年,辛苦勞作,收成到底怎麼樣?尤其過去這一年,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可以説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峻的一年,中國經濟面臨著各種風險挑戰。我們一起拼搏,一起奮鬥,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呢?昨天(21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8年國民經濟運作主要指標數據。

  2018年我國國民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穩”字可以説是2018年我國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其中第一個“穩”就體現在經濟增長穩。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17年的經濟總量。2017年,我國的經濟總量是82萬億。2018年,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了900309億元人民幣,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這樣的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單。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陳啟清説:“我們從全球的比較來看,6.6%也是非常難得的,比如説今天全世界的這幾個大國經濟體,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再包括加上一些發展中國家,美國今年2018年大家覺得可能它的經濟增長速度大體在3%左右,歐元區可能在2%,日本可能在1%,按照這樣經濟增長速度去對比的話,我們6.6%已經是相當高了。”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6.6的這種增長速度是在一個基數越來越大的基礎上實現的,我們2017年經濟總量是82萬億,盤子越來越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它帶來的增量是越來越大的,所以這樣的增長,應該説是很不錯的,而且也實現了甚至好于年初設定的發展目標。

  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速度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四季度增長6.4%,雖然略有回落,但是全年穩定在了6.6%,經濟增長形成了一個穩定態勢。

  2018年,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複雜。同時國內經濟也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對以往刺激經濟政策副作用的消化期,這樣一個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局面下,我國全年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增速穩定在6.6%,實屬來之不易。

  穩定的經濟增速不僅對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支撐。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我們現在處在世界經濟總量第二這樣一個位置上,我們去年對整個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30%。大家知道去年一年,整個世界經濟是一個錯綜複雜,是一個低迷狀態,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發動機。”

  陳啟清説:“我們正在從一個出口國,變成全世界非常重要的一個進口國,我們在從全世界大量進口商品,像2018年中國進口的增長速度是遠遠超過出口的增長速度。我們11月份也辦了進口博覽會,進口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牽引,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包括中國今天也正在逐漸從一個吸引外資的國家,正在轉變成一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每年上千億美元到世界上去投資,這種投資實際上為很多國家本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2018年經濟的第二個“穩”是就業形勢穩。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國人口基數大,就業一直是個突出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大學畢業生820萬人,研究生50萬人,留學歸國學生40萬人,就業的壓力非常大。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去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比上年多增10萬人,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完成全年目標的123.7%。

  第三個“穩”是市場價格穩。

  近幾年,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成為經濟界最為擔心的事。2018年確定的目標是要把物價總水準控制在3%以內。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1%,處於溫和上漲區間,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物價基本穩定。

  姚景源説:“大家知道過去中國物價上漲,更多是食品價格上漲,它佔的權重又比較大,但是去年一年,我們食品價格總體上低位,儘管這一年牛肉羊肉價格有所上漲,但是豬肉價格是在回落,鮮菜鮮果水産品都是平穩的。”

  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穩,就是穩住了民生,穩住了大局。而穩是為了更好地進。黨的十九大做出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中央對2018年經濟工作的要求,就是要穩中求進。去年一年經濟運作表現出穩的同時,也呈現出進取的態勢,可謂穩中有進。那麼,經濟數據中,有哪些體現了穩中有進呢?

  2018年我國經濟運作穩中有進,首先就體現在産業結構方面。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1.7%、8.9%和8.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5、2.7和1.9個百分點。

  經濟學者張連起認為:“這個增長説明什麼?就是正在和傳統動能之間正在形成一個有序的轉換,這個轉換就表明肌肉多了,血液流動更快了,內生動力煥發出來了,這就是我們現在説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個字,增強了內生動力,增強了特別是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

  穩中有進,還體現在服務業保持較快發展。2018年,全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2.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産業11.5個百分點;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9.7%,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穩中有進,還體現在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提升。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3.8個百分點。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穩中有進,還體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去産能,鋼鐵、煤炭年度去産能任務提前完成。去杠桿,企業資産負債率下降。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為56.8%,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

  去庫存方面,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比上年末下降11.0%。降成本方面,通過減稅降費,企業成本繼續下降。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19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1元。

  張連起説:“減稅降費我把它歸納成6個字,叫做:能感知,有溫度。如果説2018年減了1.3萬億,意味著什麼?要惠及製造業和小微企業。換句話説,聚焦製造業和小微企業,因為這是我們國家製造強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解決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問題,解決了我們行穩致遠的問題。”

  補短板方面,薄弱環節投資較快增長。全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農業投資分別增長43.0%和15.4%,分別快於全部投資37.1和9.5個百分點。

  毛盛勇説:“我們現在宏觀調控,包括改革開放的這些力度在加大,實際上後期我們政治的紅利,改革開放的紅利,包括人才的紅利還會不斷地顯現,所以我覺得從2019年來看,中國還是有條件保持這麼一個平穩增長的態勢。同時從中長期來看,這種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應該説是不會變。”

  盤點過去,是為了更清楚堅持什麼,調整什麼。2018年的這張成績單來之不易。但我們也要看到經濟運作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戰略定力我們一定要有,但憂患意識也一定不能少。未雨綢繆,妥善應對,上下同心,迎難而上,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