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消費金融十萬億空間可期 機構“排兵布陣”跑馬圈地

2019-01-21 09:0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消費金融十萬億空間可期

  機構“排兵布陣”跑馬圈地

  專家建言相關風險仍不容小覷

  我國消費金融在經歷“強監管”陣痛後有望在2019進入新的爆發期。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18日發佈的《2018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指出,截至2018年10月,我國消費金融規模已達8.45萬億元,而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發展空間仍然巨大。多方預測顯示,2020年我國消費信貸餘額將達到10萬億級的規模。

  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吸引各大機構加速進入,但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過度杠桿、多頭共債等負面因素困擾著行業發展。業內人士建議,金融機構宜借助金融科技的發展,加強自身風控能力,而監管則應加快社會徵信體系及功能監管建設,推動消費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消費金融增量市場巨大

  央行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6.17萬億元,同比多增2.64萬億元,多增量為上年同期3倍,其中住戶短期貸款增加2.41萬億元,較2017年的1.83萬億元上升31%,2018年12月住戶短期貸款更是創10年同期新高。此外,2018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為6.8%,而同期全國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同比名義增長8.8%,消費對國民經濟貢獻度的提高,其中不乏消費金融的支撐。

  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對於如何繼續增強下一階段居民的消費動力,國務院辦公廳和銀保監會在2018年下半年相繼發文,提出“加快消費信貸管理模式和産品創新、不斷提升消費金融服務的品質和效率”“積極發展消費金融,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適應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提供和改進差異化金融産品與服務”等鼓勵措施。

  長江證券預計,2020年居民消費支出為43萬億元,消費金融行業每提高居民負債消費比1個百分點,即有數千億元市場。馬上金融CEO趙國慶認為,2019年消費金融的發展重點應該是不斷豐富金融産品,把金融科技同場景業務發展緊密結合,創造有場景的消費需求,使金融服務更加貼近客戶。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中國消費金融行業2019年的關鍵字是“變”,消費金融相關政策已經出現本質性、方向性的調整。他認為,隨著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度增加、消費貸款在貸款總規模盤子中比重增加、消費貸款中房貸、車貸等中長期貸款比重降低,消費金融公司可以憑藉其自身優勢大力拓展與商業銀行錯位發展,從而迎接巨量藍海市場。

  行業分化趨勢漸現

  隨著政策效力逐漸釋放,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吸引著更多機構“跑步”進入這一領域。

  基於不同消費金融服務客群及場景的分佈,消費金融市場參與者主要被劃分為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和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公司三類。商業銀行主要通過信用卡和消費貸款兩大産品為消費者提供消費金融服務,同時也是消費金融業務擴張的絕對主力。

  消費金融公司2018年獲得快速發展,獲批數量由2009年的4家增至23家。另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1家消費金融公司在2018年擬增資或完成增資。

  行業巨頭旗下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和部分網貸平臺也在持續涌入消費金融行業,得益於天然的消費場景和便捷的産品體驗,其增長尤為迅猛。

  BATJ早已完成消費金融領域的佈局。百度拆分了“度小滿金融”運營“有錢花”;騰訊牽頭成立的微眾銀行推出“微粒貸”“微車貸”等口碑産品,累計放貸規模已近2000億元;阿裏旗下螞蟻金服的“花唄”“借唄”,以及京東金融旗下的京東白條、京東金條等産品,覆蓋了現金借款、電商購物分期等業務。

  更為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網際網路的“二線梯隊”如今日頭條、美團、滴滴、OPPO、攜程等正持續入場。其中今日頭條與三家持牌金融機構合作,推出了針對頭條用戶的消費金融産品“放心借”,而滴滴“滴水貸”、美團“生活費”已悄然上線。

  作為消費金融第三方平臺,樂信2018年3季報顯示,其服務的用戶數達到3260萬,同比增長61%,所管理的在貸餘額258億元,同比增長62.1%;前三季度累計促成借款額達451億元。

  融360分析師李萬賦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消費金融的服務機構分化將逐漸顯現,得益於突出的資金、流量優勢,持牌金融機構和頭部電商平臺在消費金融行業的統治地位將越來越鞏固,行業集中度可能進一步上升。其他消金平臺如果不抓住新興場景或憑藉獨有技術優勢開闢新領域,生存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防風險監管或向功能性轉變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在更規範的監管和政策環境下,2019年消費金融行業有望持續增長,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快速發展帶來的金融風險亦不可忽視。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末商業銀行的不良率為1.89%,同比環比都有所上升。蘇寧金融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在宏觀層面寬鬆以及行業層面回暖跡象的掩蓋下,消費金融行業潛在風險依舊存在,如居民杠桿率快速提升帶來的可持續問題、特定群體以貸還貸的風險問題、個別金融機構無風控放貸問題以及行業快速發展中伴隨的個人資訊洩露、數據非法交易及暴力催收等問題。

  多位業內人士建議,消費金融行業的參與者需要搭建一整套完整的風控體系,從貸前、貸中、貸後全面管理消費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

  度小滿相關負責人表示,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帶來家庭債務的上升是必然的,但同時也是可控的。“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應加強自身風控能力,通過大數據分析借款人負債情況,並制定相應策略。”樂信CEO肖文傑亦表示,樂信正通過持續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實現對風險的預判和防控。

  此外,業內人士還建議政府建立完備的個人徵信系統,將個人涉及的所有行業納入徵信系統中,而不僅僅是各商業銀行的信貸數據,實現資訊共用。從監管角度而言,促進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發展,還需完善消費金融的監管機制,探索功能性監管。

  度小滿相關負責人指出,未來隨著政策的逐步完善,監管將更多地將網際網路+監管融合起來,也會逐步深入至功能監管,範圍也會逐漸實現跨區域,甚至是跨境的監管。

  薛洪言表示,鼓勵普惠金融和消費金融,需要在監管指標差異化調整、鼓勵創新、扶持中小金融機構等方面做更多細緻的工作,同時,還需要加強資金流向監控工作,防止寬鬆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違規進入樓市等領域,削弱貨幣政策的效力。(記者 向家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