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社會建設邁上新臺階

2019-01-08 08:51: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內容提要: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我們黨歷史上一次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的非常重要的會議,它吹響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5年多來,我國民生領域改革取得巨大進展,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建設邁上新臺階。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的全面深化改革偉大實踐中,我國社會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探索出有效路徑。我們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找準新時代社會建設的著力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開創新時代社會建設新局面。

  習近平同志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推動新時代社會建設邁上新臺階。5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新時代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

  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覆蓋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減貧脫貧、醫療健康、社會治理等重要民生領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民生領域改革取得巨大進展,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建設邁上新臺階。

  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逐步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速度不僅遠遠超過物價增長速度,而且超過每人平均GDP年均增長速度。大眾消費活躍時代開始到來。2017年,我國居民家庭消費的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已經降到30%以下,通信、教育、旅遊、休閒、健身等新興消費快速發展。我國收入差距總體上呈現逐步縮小態勢,中等收入群體總規模已達到3億多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

  人民安居樂業,在經濟增速換擋期保持了就業穩定。近年來,我國處於經濟增速換擋期和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及去産能産業的就業安置任務繁重,同時國際經貿形勢的深刻變化對就業産生了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採取一系列更加有效的促進就業政策,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2013—2017年,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300多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這一歷史較低水準,2017年農民工總數超過2.86億人。就業工作取得如此成就,為整個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準脫貧成效顯著,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取得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為國際減貧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2013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工作期間,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5年多來,中央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開創了扶貧開發事業新局面。2013—2017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人。2018年,全國又有125個貧困縣通過驗收脫貧,1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到2020年,我們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絕對貧困。這是一項世所罕見的偉大減貧工程,將深刻改變我國農村貧困地區面貌。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我們黨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用法律形式保障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達到當年GDP的4%,同時採取各種措施普及和擴大各層次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創造新的人口紅利。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45%,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以上,高於世界平均水準。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人才強國夯實了基礎。

  建成世界上最宏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健康水準普遍提高。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拉動世界社保覆蓋率提高11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6月,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25億、1.91億、2.3億,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口超過13億;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11.5億,覆蓋全國82.81%人口。人民健康水準不斷提高,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7歲。

  滿足人民多方面美好生活需求,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防控重大風險、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最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這一系列有步驟、有佈局、有重點的重大舉措,贏得了人心、凝聚了共識、穩定了預期。

  新時代社會建設探索新路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偉大實踐中,我們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積極探索有效路徑。

  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是促進社會流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和防止社會階層固化的重要途徑。5年多來,我們進一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努力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適應城鄉家庭對子女幼兒教育、學前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的現實,努力為每一位適齡兒童提供公平而有品質的學前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産教融合。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是民生之本,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5年多來,適應我國勞動力供求關係的深刻變化,我們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努力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創造新的人口紅利。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群體就業,推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妥善做好去産能企業的職工安置工作。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持續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5年多來,我們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深化農村改革,拓寬農民勞動收入和財産性收入渠道,努力讓廣大農民普遍富裕起來,共建共用全面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5年多來,我們大力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全面建設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5年多來,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努力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精準脫貧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品質,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5年多來,我們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老齡事業和産業發展。

  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5年多來,我們大力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努力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家安全政策,推動全社會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

  新時代社會建設積累新經驗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建設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改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緊緊抓在手上,在統籌推進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精準脫貧、醫療健康等方面都作出深刻論述和全面部署,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尤其是注重補齊民生短板,解決好事關民生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離開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使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相協調。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著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沒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什麼事都做不了。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統籌推進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防範各種重大風險,堅決打擊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把平安中國建設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讓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著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核心價值。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衝破一切利益固化藩籬,大力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和創新,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嚴格規範和監督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的行為,堅決扭轉被群眾詬病的各種行業不正之風,調整理順利益格局和收入分配秩序,掃除一切欺淩百姓的黑惡勢力,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讚揚和擁護。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全國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堅定的信心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法學部主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