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融入世界”(高端訪談)

2019-01-07 11:5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在從計劃經濟轉換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中國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中國很大,也很重要。未來40年,中國依然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帶動經濟快速增長,這個歷程完全可用‘波瀾壯闊’一詞來形容。”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德克勒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德克勒自上世紀80年代末從耶魯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一直將東亞經濟發展作為其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是他多年來關注的重點。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農業領域,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德克勒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那時農業勞動力投入大,生産效率不高。改革開放後,中國以包産到戶形式來改進集體經濟經營管理。如果農民付出更多努力,就可以獲得更多産出,新的激勵機制帶來了農業産出的大幅增長。隨著農業生産率的提高,農業發展對勞動力數量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更多勞動力被企業吸納,為當地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所需的商品和服務。

  “伴隨著投入和産出的增加,農業企業的實力得到顯著增強,其蓬勃發展也讓農民家庭收入不斷增加。”德克勒説,40年來,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融入世界”。德克勒認為,在從計劃經濟轉換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中國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通過在廣東和福建等地設立經濟特區、確立沿海開放城市等措施吸引外資、創建出口導向型企業,“中國的國際貿易蓬勃發展”。

  在德克勒看來,隨著中國市場開放程度不斷加深,西方企業相繼進入中國進行直接或間接投資,從事進出口貿易,這開啟了中國本土企業與西方技術和商業實踐之間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學習。

  “先進的商業理念融入中國經濟,中國企業也開始走向海外。隨著中國家庭收入的增長以及對消費品需求的不斷增加,中國産生了一個繁榮的國內市場,類似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創造的巨大銷售額就是一個例證。”德克勒表示,過去40年,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約9.5%,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伴隨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腳步,中國必將與世界進一步融合。

  “中國很大,也很重要。未來40年,中國依然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我對此充滿信心。”德克勒説。

  (本報華盛頓1月6日電)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