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的“同胞情”

2019-01-03 20:52:00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字號

  海峽有隔阻,不阻雲彩飛。一灣淺淺的海峽,讓臺灣與大陸隔海相望。然而,海峽隔不斷同胞之情。

  新年伊始,《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指引新時代對臺工作的綱領性講話,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昭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骨肉天親!“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

  血脈相連!“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血濃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

  和衷共濟!“臺海形勢走向和平穩定、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時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久久為功!“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親人之間,沒有解不開的心結。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兩岸關係,心繫臺灣同胞,從血脈親情、歷史文化、民族復興等多個層面賦予“兩岸一家親”新的內涵。

  1月2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出席紀念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一個擁抱

  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從大廳兩側同時走出,將手伸向對方,緊緊握在一起。

  這個長達80秒的握手,寄託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期盼,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使兩岸政治互動達到新高度。而在此之前,習近平從事的涉臺工作,累計長達約20年。

  習近平曾深情回憶:“我本人在福建工作多年,現在想起那個時期,我幾乎每天都要接觸有關臺灣的事情,要經常會見臺灣同胞,也結交了不少臺灣朋友。到浙江、上海工作,差不多也是這樣。”

  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以心相交者,成其久遠。

  2010年9月8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正式開幕,習近平出席開館式併為展館開館。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0年9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出席“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開館式”。這期間,他忙裏偷閒約了臺灣春保鎢鋼集團董事長廖萬隆一敘。兩人一見面,習近平就給了廖萬隆一個熱情的擁抱。原來他們熟識已久。廖萬隆説,過年時,習近平會給他寄賀卡,很多臺商都收到過習近平的賀卡。

  關注臺灣問題,關心臺灣同胞。高度重視做好對臺工作,不遺餘力推動閩臺交流合作、厚植兩岸人民感情,努力增進兩岸人民福祉……在與臺灣距離最近的福建工作了17年多的習近平,始終傾力為之。

  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僑引僑、以僑引臺”等招商引資思路,帶動福州開放型經濟風生水起。

1

  被任命為福建省代省長的第二天,習近平就在福州召開臺商代表座談會,強調“切實依法保護臺商的一切正當權益,並繼續推動閩臺人員往來,進一步擴大閩臺各項交流”,讓與會臺商代表深受鼓舞。

  座談會後,習近平馬不停蹄走訪了福州馬尾、閩侯、福清等地的大型臺資企業,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合作。

  在他任上,廈門設立了大陸首家臺商會館,福州也建立了第一個以臺資企業為主的工業村。

  不僅是經貿合作,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在中央的決策部署下,習近平等省委、省政府領導積極推動閩臺直航,方便兩岸民眾往來。1997年,福州、廈門港被指定為兩岸直航試點港口並正式啟動試點直航,結束了兩岸48年來沒有商船直接往來的歷史。

  2001年1月2日,“小三通”破冰,廈門到金門、馬尾到馬祖的“兩門”“兩馬”客運直航啟動,從此拉開了閩臺人員直接往來的序幕。

  “三通”落地,隔絕打破,兩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開啟,交流合作日益廣泛,相互往來日益密切,彼此心靈日益契合。臺灣同胞為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作出重大貢獻,也分享了大陸發展機遇。

  2002年春節前,習近平通過“海峽之聲”向臺胞拜年,熱情歡迎他們到福建投資經商、探親旅遊、求學深造、發展事業……

  當年的老臺商,如今的新會長——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對廈門帶給臺商的優惠政策和廣闊商機感觸頗深:“當年給我們臺商各項的政策優惠,比如稅收減免,出口退稅,研發的一些補助,支援我們臺商企業,臺商才有辦法在大陸這麼發展下去。”

  2014年11月1日上午,習近平在平潭海峽高速客運碼頭登上“海峽號”客輪與赴臺的兩岸旅客握手交流。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一句祝福

  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習近平始終關注著臺海局勢,期待兩岸關係持續改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更是高度重視“兩岸一家親”理念,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多次闡釋,更將“心靈契合”寫入十九大報告中。

  2014年11月,習近平在福建考察來到平潭綜合實驗區。早在2010年,平潭實驗區剛成立一年時,習近平就要求實驗區敢於先行先試、創新機制體制、完善發展規劃,努力在兩岸交流合作中走在前頭。

  4年後,看到平潭綜合實驗區初具規模,聽説臺資企業和居民收入都有增加,習近平很高興。

  在平潭海峽高速客運碼頭旅檢大樓,習近平同已經驗票過關的旅客熱情打招呼,祝他們旅途愉快,並祝福一位在平潭創業的臺胞“事業發達”。得知“海峽號”客輪將要起航開往臺灣,習近平登上客輪,同赴臺的大陸和臺灣旅客親切握手。習近平下船後,旅客們站在船尾向習近平大聲問好,總書記兩次轉身,微笑著向他們揮手告別。

在廈(門)金(門)航線口岸廈門五通客運碼頭,不少臺胞手持證件,經自助通道通關。資料圖 來源:中新網

  在廈(門)金(門)航線口岸廈門五通客運碼頭,不少臺胞手持證件,經自助通道通關。資料圖 來源:中新網

  “大陸市場很大,完全容得下來自臺灣的商品,完全容得下來自臺灣的企業家。”習近平要求,“從各方面搞好服務,繼續為臺商創造良好投資環境。”

  2017年5月,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成立10週年之際,習近平致賀信,向全體會員和廣大臺商朋友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2019年新年之際,習近平就向廣大臺灣同胞致以衷心祝福,作出莊嚴承諾——

  “我們堅持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一如既往尊重臺灣同胞、關愛臺灣同胞、團結臺灣同胞、依靠臺灣同胞,全心全意為臺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

  “我們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

  “有強大祖國做依靠,臺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多年來,習近平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兩岸民眾。

  2018年9月1日,臺胞陳柏叡(左一)在福州市公安局鼓樓分局南街派出所辦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手續。當日,福建省公安機關開始在全省1217個受理點受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請辦理。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一個夢想

  像珍視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和平,像追求人生的幸福一樣追求統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兩岸同胞共同推動,靠兩岸同胞共同維護,由兩岸同胞共同分享。

  “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臺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在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為兩岸關係鎖定了方位、指明瞭方向。

  如今,《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已40週年。

  40年來,血脈相連,兩岸同胞攜手前行——

  2001年6月,江蘇姑娘陳霞被診斷患有白血病,在親屬骨髓配型失敗後,最終在臺灣慈濟骨髓庫中找到了適合的配型。配型成功當晚,代表生命希望的髓血就由臺灣慈濟義工負責護送,飛越3000公里之後成功到達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二天,陳霞的骨髓移植手術成功,成為大陸接受臺灣慈濟骨髓配對並成功移植的第一人。

  據統計,有2000多例從慈濟送過來的造血幹細胞,用於大陸患者。大陸也給慈濟提供了有2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

  一次次生命的救助,一份份難以割捨的親情,是對兩岸一家親的最好註釋。

  40年來,心手相牽,骨肉同胞風雨同舟——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當日下午三點,臺灣第一位大地工程博士、60多歲的歐晉德立刻展開行動,成立了臺灣地震救援隊,攜帶可自給自足達七天的糧食、飲水,以及生命脈動探測器等各項搜救器材,在四川綿竹與漢旺展開了三天三夜的緊張搜救。

  2016年2月6日淩晨,臺灣南部地區發生6.7級地震,造成臺灣同胞生命財産重大損失。災難無情,同胞有愛。習近平對此高度關注,對受災同胞表示慰問,對不幸遇難的臺灣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國臺辦、海協會立即啟動應急機制;中國紅十字會捐助200萬元人民幣用於救災;海協會捐款500萬元人民幣用於撫慰罹難者家屬和救助受傷同胞;大陸民眾紛紛通過網路表達關切祈福……

  一起面對災難,一起努力救援,是對兩岸心連心的最好展現。

  40年來,克難前行,兩岸同胞共謀發展——

  2018年2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條)發佈。近一年來,據不完全統計,1000多家臺企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稅收優惠;100多家臺企獲得工業轉型升級、綠色製造、智慧製造等專項資金的支援;800多名臺胞考取了多個熱門行業的職業資格;100多名臺胞獲得各地“五一勞動獎章”“勞動模範”等各類榮譽……

  不斷擴大互利,持續增進融合,是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充分證明。

  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因為我們的血脈裏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因為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

  100多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在山東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劉公島教學區察看北洋海軍炮臺遺址。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18年6月,習近平在山東威海劉公島參觀甲午戰爭史實展,表示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13億多中國人要發憤圖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熨平創傷,把民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有志一同。

  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兩岸中國人才能過上富足美好的生活。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也是兩岸同胞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