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8,中國社會承壓測試年

2018-12-28 09:53: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2018年可以看成中國社會宏觀承壓能力的測試年。這一年,前所未有的美國對華貿易戰意外襲來,一定程度上衝擊了中國社會對當下國際形勢的認識和對中國未來發展國際大環境的預期。美國對中興的斷供懲罰幾乎一度造成該公司的停擺,讓中國人看到我國現代化的一些脆弱性。美進而“追殺”華為,更全面地展示了鬥爭的嚴峻性。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罕有的全局性衝擊,從3月份開始,貿易戰的陰霾就開始聚攏,伴隨了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各種電閃雷鳴,考驗著中國社會的心理。

  時至年底,我們想説,中國的整體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首先中國完成全年的經濟指標已成定局,社會心態雖經歷了一些擔心和緊張,但也對新的局面形成了適應。公眾形成並且接受了中國未來發展可能會因外部因素導致曲折的新預期,與此同時,對國家能夠應對這些問題保持繼續發展勢頭的信心也在逐漸形成。

  一個突出的表現是,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貿易戰攻擊,中國社會越來越趨於冷靜,而非處於被激怒、宣泄的狀態。中央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定受到廣泛歡迎,對於正確對待外部壓力、做好我們自己該做的事情、穩健應對貿易戰等,中國社會的共識度相當高。“投降”和“與美國拼了”都是很邊緣的聲音。

  貿易戰的物理衝擊峰值雖然還沒有到來,但是心理衝擊已在今年滿格釋放。中國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輿論秩序都沒有被撼動,這個國家表現出很強的堅持力和新形勢下的發展力。

  那麼中國的承受力是如何構成的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大原因:

  首先,中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做出了厚實的物質積累,我們雖然仍有很多短板,但是國家應對重大挑戰的資源相當充裕。中國的發展已經形成聚合效應和慣性,具有衝抵貿易戰負面效應的相當能力,東方不亮西方亮,堤外損失堤內補,從而減緩中國人實際工作和生活受到的影響。

  第二,由於中國已經形成的巨大體量,外部衝擊在基本面上所能形成的比例也相應縮小了。排除心理上的影響之後,貿易戰以及一些技術限制能夠造成的傷害已經有限,國家的補救手段真實存在。

  第三,中國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有著豐富的集體記憶和經驗,它們很容易被激活,為現實鬥爭提供精神資源。其實挑戰有多大,中國社會就很可能對應形成多強的承受力。而且對中國這樣的文明來説,靈活性與堅守常常是渾然一體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有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有政治核心,這使得國家定力有堅實的依託,社會信心有內核和鋼筋,凝聚力不是任何外部力量能夠輕易衝散的。可以肯定地説,外部衝擊力越大,中國體制的優勢將會越多使上勁,釋放出特有的力量。

  承受力其實就是應變力和新形勢下的再出發能力。中國在2018年堅決抵制美國的貿易攻擊,同時主動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保持了爭取最大限度維護中美關係和加強應對最困難局面能力的雙向努力。敢於面對現實,不慌張,為爭取最好結果在多個方向上開展行動,而且社會能夠保持大的團結,這一切為中國在2018年的壓力測試中贏得高分。

  經過了這樣的2018年,2019年無論順利還是不順利些,中國都有了更充裕的政策和精神準備。我們應當把困難想得更充分些,預案做得更完備些,同時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沒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夠將中國扳倒,那些試圖衝擊中國的力量自己也會付出很難受的代價,這是2018年帶給中國的底氣。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