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衛健委:我國醫改各項重點任務穩步推進

2018-12-27 09:5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廣州舉辦新聞發佈會,介紹國家及地方醫改工作進展、經驗、做法。

  國家衛健委表示,《“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實施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醫改決策部署,《醫改規劃》各項重點任務穩步推進,總體完成情況良好,在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5項制度建設以及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主要規劃任務有序推進

  “十三五”醫改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總體完成情況良好。其中,2017年的主要目標已基本實現,到2020年的部分指標已提前達到規劃目標要求,分級診療制度正在形成、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全民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綜合監管制度逐步形成、相關領域改革持續統籌推進。

  94.7%的地級以上城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各地醫聯體建設快速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斷完善,以此為抓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用、下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不含中藥飲片),人員支出佔業務支出的比重從2015年的33.2%提高至2017年的34.6%,改革成效初步顯現;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大病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全面建立,商業健康保險不斷發展;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公立醫院藥品採購“兩票制”、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陽光采購、短缺藥品供應保障、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等改革舉措有序推進,基本藥物制度持續鞏固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機制逐步形成,深化醫藥衛生領域“放、管、服”改革穩步推進,多元化綜合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全行業綜合監管持續強化;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完善,多元辦醫格局加快形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準明顯提高,全民健康資訊化加快發展。

  人民健康狀況和健康公平性持續改善

  健康水準持續提升,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逐年提升,孕産婦死亡率不斷下降。2017年,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達76.7歲,孕産婦死亡率降至19.6/10萬;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6.8‰和9.1‰,已提前降至目標值(分別為7.5‰和9.5‰)以內;健康公平性進一步改善,對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的衛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城鄉居民健康待遇和健康水準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與此同時,人民群眾醫療衛生服務利用水準不斷提高,居民平均就診次數由2015年的5.6次提高到2017年的5.9次,年住院率由15.3%增加到17.6%,2017年全國醫療機構門診量達81.8億人次,比2015年增加4.9億人次,增幅為6.37%;住院量達24436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383萬人次,增幅為16.07%;患者就醫用藥獲得感得到增強,所有三級醫院均已開展預約診療和優質護理服務,超過80%的醫院實現同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推動跨省異地就醫費用直接結算取得重大進展,減少患者“跑腿” “墊資”的壓力,各地出臺長處方、延伸處方、加強基層與上級醫院藥品的銜接等便民措施;中央繼續加大投入力度,重點加強縣級醫院、婦幼健康服務、公共衛生服務、重大疾病防控等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中醫療保障資金從2015年565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916億元,年均增長10.6%,比同期全國財政支出增幅高出3.1個百分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每人平均補助水準由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18年的55元。

  居民就醫負擔有所減輕,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衛生支出比重持續下降,因病致貧返貧問題逐步緩解,2017年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平均為16%,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轉變衛生健康發展模式

  隨著小康社會全面建成,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中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將大幅提高,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將進一步增長。人民群眾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更舒心,還希望不得病、少得病。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我國居民的疾病譜正在發生變化,慢性病成為主要的健康問題,要求衛生改革發展模式必須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國家衛健委表示,下一步,要堅持黨對衛生健康事業的領導,為新時期深化醫改提供思想指引和組織保障;繼續建立健全五項制度,保質保量完成《醫改規劃》既定目標;加快轉變衛生健康發展模式,建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快推進衛生健康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釋放衛生健康資源活力,著力構建基本醫療衛生和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協同發展格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