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慶祝改革開放40年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克拉瑪依喚醒發展新動能

2018-12-26 12:0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克拉瑪依堅持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雙輪驅動,發展方式從單一轉向多元,突破了“發展只能依賴資源”的觀念束縛。如今,石油之外,克拉瑪依正在喚醒新能量,不斷遞出新名片。

  從黑色經濟到綠色産業

  克拉瑪依,維吾爾語意為“黑油”。然而,冬日裏走進這座油城,城市面貌並不單調,一幅生態畫卷映入眼簾。初冬的古海濕地,成群的白鷺正棲息、覓食。古海濕地曾是克拉瑪依市污水和建築垃圾的匯集地。2012年,該市引入經過生活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再生水“蓄水植綠”,新疆油田公司還封堵了區域內的51口油井。經過治理,古海濕地成為“城市之肺”,並成為阻止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道屏障。

  建在戈壁灘上的克拉瑪依因油而生,開發建設之初就是“一張白紙”,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在鋪展綠色。進入新世紀以來,克拉瑪依堅持實施造林減排,目前綠化面積達14.8萬畝,種植樹木4800萬株,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趨勢,各項綠化指標在新疆領先。目前,全市綠化覆蓋率達43.05%,基本形成一條河、一片濕地、四片森林、六個湖泊的生態系統。

  綠色生態催生綠色産業。從工業原料林到綠化生態林、減排碳匯林,再到現在的林海公園,阻斷市區與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牽手的10余萬畝新疆楊、俄羅斯楊等樹種,像一堵堅固的綠色城墻守護著克拉瑪依。

  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克拉瑪依城市景區化的特徵越來越明顯。該市依託現有的優質生態環境資源,大力實施旅遊資源全域共建、旅遊服務全域配套、旅遊行銷全域推進、旅遊整治全域覆蓋,構築地質地貌旅遊、石油工業旅遊、城市休閒旅遊三大支撐,著力打造“荒野之旅、時尚之都”旅遊品牌。

  從開採石油到開採數據

  “許多人不知道,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曾與克拉瑪依‘結緣’。”克拉瑪依市雲計算産業園黨工委書記李雲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一些熱播的影視劇,都曾在戈壁油城“渲染”,營造良好的視覺效果。

  以優質增量調結構、促轉型,是克拉瑪依推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舉措。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該市從開採石油到開採數據,將雲計算産業作為重要突破口。克拉瑪依發展這項産業有諸多優勢:一是雲計算産業耗電高,本地電力充足,可以將“瓦特”轉換成“比特”;二是土地資源優勢,大片戈壁灘上難以種莊稼,但可以“種”出雲計算産業碩果;三是氣候條件適宜,克拉瑪依冬季時間較長,可降低電子設備、機房等冷卻成本。

  重點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地理資訊等産業集群,已先後有華為雲服務數據中心、中石油數據中心(克拉瑪依)、新疆數據中心、中國移動(新疆)數據中心等大型數據中心建成並相繼投用,設計規模2萬個機櫃,目前已建成9000個,數據中心規模和能力位居西北前列,並具備了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提供雲服務的能力。

  基於雲計算技術支援的“渲染”産業,是克拉瑪依市雲計算産業園的發展新亮點。落戶在産業園的中國移動新疆雲計算和大數據中心,建立了影視動漫渲染基地——“絲綢之路經濟帶”影視動漫渲染基地。李雲説,上海塑想、蘇州藍海彤翔等渲染企業落戶園區,目前已有5000台伺服器滿負荷運作。

  金絲玉、紫砂等産業也是克拉瑪依市擺脫“石油依賴”的重要方向。依託金絲玉資源,培育形成了近800家經營店構成的金絲玉産業鏈。依託堪與宜興紫砂媲美的優質紫砂原礦,大力發展克拉瑪依紫砂産業,建設了紫砂館,已開發出紫砂壺等六大系列産品。

  從圍油建城到臨水而居

  過去的克拉瑪依,石油開採到哪,人們就居住到哪。如今,克拉瑪依河像一條玉帶,將城區裝扮得分外靈動;金龍湖、鳳棲湖、紅山湖、瑪依湖、艾裏克湖等水清湖闊,讓因油而生的克拉瑪依因水而美,實現了從圍油建城到臨水而居的轉變。

  為確保水環境潔凈,該市制定出臺了《克拉瑪依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開展飲用水源地、黑臭水體、工業集聚區等環境保護專項行動,不斷改善轄區水環境品質。截至目前,所有地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2013年以來,克拉瑪依還啟動實施“藍天工程”,去年全市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了87.4%。

  在推進居住環境改善的同時,克拉瑪依智慧城市建設穩步推進,醫療、教育、養老服務不斷改善。近年來,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稱號,更加宜居宜業。統計表明,去年全市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385個,實際到位資金202.7億元,同比增長126.2%。

  近年來,一些科技型企業、科研單位將目光投向克拉瑪依,尋求合作。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中試基地是克拉瑪依市聯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籌建的,雙方將依託中試基地,促進當地石油化工産業轉型升級向高價值産業鏈延伸,打造潔凈能源新技術研發、産業轉移孵化及人才多元互動平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文匯)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