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鏡頭記錄小人物生活 攝影家十萬底片見證40年巨變

2018-12-21 10:2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改革開放40年記錄者)鏡頭記錄小人物生活 攝影家十萬底片見證40年巨變

  中新社廣州12月20日電 題:鏡頭記錄小人物生活 攝影家十萬底片見證40年巨變

  中新社記者 程景偉

  “在我的鏡頭下,記錄的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是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都有著深刻的大時代背景。”中國著名紀實攝影家安哥邊説邊翻開影集,呈現在面前的一張張黑白照片,堪稱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史見證。

  近40年來,安哥拍下十幾萬張珍貴的底片,被媒體尊稱為“80年代以來中國攝影繞不開的人”。他近日在廣州接受了記者專訪。

  安哥本名彭振戈,曾在雲南西雙版納度過七年的知青歲月,返城來到廣州後還做了四年工人。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後的次年,32歲的彭振戈成為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攝影記者,開始以平民視角記錄中國南方的社會巨大變遷。

  毗鄰港澳地區的廣東,改革開放以來新氣象、新事物層出不窮,挂著鄧小平像的普通農家,正在簡陋教室裏走“貓步”的選美女郎,好萊塢大片海報首次亮相廣州街頭……這為安哥的新聞報道和紀實攝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

  據安哥回憶,1982年前後,大批回城的知青面臨就業問題。而廣州引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一批個體戶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但由於當時政策尚不穩定,個體戶社會地位低,很多人開門做生意時害怕遇到熟人,總是躲躲閃閃,更重要的是他們擔心發了財政策又有變。

  “這種眼神,恰恰就是那個剛剛打開的‘南風窗’的時代特點。”安哥指著一張名為《眼神》的照片告訴記者,該照片拍攝于廣州高第街,當時一名女青年眼神怯生生地躲在服裝檔口下等待買主。但一兩年以後,高第街就發展成為了時尚服裝的集散中心,煥發出市場經濟的活力。“這批高第街的個體戶後來都成為了‘萬元戶’,成為改革開放最早的受惠者。”安哥説。

  在安哥看來,改革開放是從民眾生活的細節開始的。很多普通老百姓不一定讀懂紅頭文件,但看到年輕人走“貓步”、唱流行歌曲、參加選美比賽,大家就會意識到,中國社會確實不一樣了,起初心裏的那種忐忑不安就會慢慢減少。

  中國百姓日常生活的變化,也是海外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扇“窗口”。向海外報道中國社會的變化,正是安哥的工作任務之一。

  1985年,首屆羊城青春美大賽在廣州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選美活動,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當時安哥的圖片稿是獨家新聞,在香港《明報》、日本《朝日新聞》等30多家報刊、雜誌、通訊社上採用300多張次。“現在中國開放了,資訊發達,我當年那麼‘威水’(粵語“威風”的意思)的事不會再有了。”安哥笑著説。

  2001年,安哥出版了攝影集《生活在鄧小平時代》,這讓安哥一舉成名,奠定了他在中國攝影史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沒有宏大的場面,沒有激烈的交鋒,鏡頭的主角是老百姓的生活日常、飛揚的塵土、蝸居的外來務工者……每一張作品雖然是碎片式的記錄,但充滿了時代張力。

  2018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向安哥致敬,舉辦了《家國歲月——安哥:中國社會生活場景40年》致敬展。正如大展主辦方所言,2018年適逢改革開放40週年,安哥用相機留下無數小人物平凡而真實的故事,記錄了一個執著前行的民族和波瀾壯闊的時代。

  40年間,安哥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記錄者,也是受益者。“我很慶倖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也很慶倖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東。”安哥説。站在巨變的歷史面前,安哥敏銳地按下快門,記錄下變革中的一個個瞬間。

  改革開放40週年是歷史的新起點,中國開放的大門也將越開越大。安哥説:“中國社會開放、進步、發展的大勢不可逆轉,新時代中的新故事十分令人期待”。(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