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創新文章寫在群眾身邊——解碼中國“農科城”的別樣創新密碼

2018-12-20 13:2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西安12月20日電 題:把創新文章寫在群眾身邊——解碼中國“農科城”的別樣創新密碼

  新華社記者姚友明、陳晨

  陜西楊淩自1997年成為我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以來,他們長期致力於為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探路的“國家使命”,把農業技術推廣課堂搬到農田裏,把論文寫在土地上。20多年來,楊淩通過“場站示範”方法,打造了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旱區農業創新推廣體系,使我國旱區農業取得突破性發展。

  打通農科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創新,是歷史的傳承。1929年陜西關中地區遭遇自然災害,西農大的前身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備創建時,就“未建係組,先辦場站,未開課程,先抓科研”,初步形成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相結合的雛形。

  楊淩示範區成立後不久,西農大與寶雞市合作,選派了學校28位農業專家,在寶雞12個縣區建起了32個各具特色的農業專家大院。西農大校長助理霍學喜説,首席專家直接將新成果帶到示範園,通過諮詢、培訓、指導為當地培養科技骨幹和新型農民。

  “ ‘專家大院’建立了一條使科技直接進入農戶的新通道,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僅在1999至2003年的四年間,‘專家大院’就直接轉化科技成果65項,引進和培育農業新品種101個,示範推廣新技術55項,帶動70萬農戶累計增收6億多元。”霍學喜説。

  從2004年開始,西農大進一步創新了原有的農業科技推廣方法,中央財政每年2000萬預算投入,學校開始在相關産業的主産區內佈局示範場站。與“專家大院”不同,“場站示範”方案克服了“專家大院”科研服務範圍小、持續發展能力弱、專家學科方向單一、設施條件保障不足難以接納多學科專家團隊長期駐站工作等缺點,優化了楊淩原有的創新基因。

  堅守,只為讓群眾致富

  在西農大位於陜西眉縣的獼猴桃試驗站裏,53歲的陜西省獼猴桃産業首席科學家劉佔德鑽在溫室大棚中,手裏拿著幾個不同品種的獼猴桃和幾根枝條反覆比較。他介紹説,發現和培育成功一個獼猴桃新品種至少需要10年。為了不錯過果子在生長環節的每個重要數據,他的團隊無論嚴寒酷暑,每年絕大部分時間都要在試驗站裏堅守。

  從當年“坐機關”的海歸,到如今每天與田野為伴,劉佔德或在田地裏試驗培育新品種,或去農民的果園中實地指導種植。“咱是搞農業出身,要把論文寫到群眾身邊,這樣才有意義。創新歸根結底是要讓農民得實惠。”劉佔德説。

  9年間,劉佔德陸續收集了27個獼猴桃品種或變種、2000余份種子材料,研發出一套優質壯苗快速繁育體系,果園從建園到達産的時間縮短兩年。團隊培育的臍紅、農大金獼等4個新品種,因果型漂亮、抗病豐産,累計推廣近10萬畝,帶動了一大批專業大戶發家致富。

  像劉佔德一樣,楊淩還有很多“當代后稷”將創新的大文章寫在土地裏。數據顯示,西農大近年來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先後建立了包括小麥、玉米、蔬菜、蘋果、獼猴桃等在內的26個實驗示範站和45個示範基地。2017年,楊淩的旱作農業技術在全國示範推廣面積達7186.98萬畝,示範推廣效益212.22億元。

  讓創新永不止步

  不光是農技方面的推廣和創新,近年來,楊淩示範區還積極推動行政審批制度、商事制度改革,聚焦自貿試驗片區先行先試優勢,以“店小二”的精神和服務,推動企業註冊提速,推動投資、貿易制度便利化。

  今年上半年,楊淩新增企業656戶,同比增長14.81%。楊淩示範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62億元,同比增長78.9%,增速在陜西省處於領跑位置。充分發揮示範區在農業科技、教育和相關産業上的優勢,建設面向絲路沿線國家的現代農業國際合作、農業技術創新研發和農産品加工貿易集聚區,成為楊淩人新的努力方向。

  “楊淩和西農大未來創新一方面是向農業生産的上下游領域延展,探索涉農院校深度參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方式,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推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西農大黨委書記李興旺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