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波蘭“擁抱”中國:百姓愛用中國手機 治霾想學中國經驗

2018-12-20 10:52: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赴波蘭特派記者 單劼】在經歷長達兩周“馬拉松式”的談判與磋商後,在波蘭南部城市卡托維茲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于當地時間12月15日深夜閉幕。專程採訪這次國際會議的《環球時報》記者在會場忙碌之餘,也在細心丈量著波蘭與中國之間的距離、找尋彼此的相似之處——兩國首都約7000公里的直線距離,過去曾讓兩國民眾之間“既熟悉又有些陌生”。歷史上,地處東亞的中國與地處中東歐的波蘭都經歷過重重苦難,遭遇過外敵的入侵和瓜分。如今,兩國在經濟發展中也面臨相似的問題:如何與大國相處,如何縮小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如何治理霧霾等環境污染……隨著政府層面和民間層面交流的增多,中波之間的距離將不會再像地理意義上那樣遙遠。

  19位大使見證兩國特殊關係

  新中國成立僅5天,波蘭就在1949年10月5日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革命友誼。儘管兩國有過受中蘇關係影響而疏遠的階段,但從中國駐波蘭大使館的位置和規格就可看出兩國的特殊關係:位於波蘭首都華沙市中心核心地帶的中國大使館是一座中式建築,離老城區的廣場步行只要十分鐘。中國使館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使館規模排華沙前幾位,也許僅次於俄羅斯大使館。”

  走進使館辦公樓,寬闊的大廳裏裝潢著朱漆立柱、雕梁畫棟和精美的中式吊燈。墻壁上,18位從建交一直到今年初歷任中國駐波蘭大使的肖像一字排開,頗為醒目,這也是中波建交近70年的歷史見證。再加上今年春季新任駐波蘭大使劉光源,中國常駐一個國家的歷任大使總數達到19位,這種現象也許只有在與新中國建交的“第一集團”國家中才能找到。

  除了官方交往,中波民間交流也在加強。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目前,華沙和中國幾個大城市每天都有直航班機,民眾相互往來已很方便。此外,對中國遊客來説,從莫斯科或德國轉機去華沙也是相對便宜和快捷的選擇。波蘭一直想吸引更多的中國遊客,但從“波蘭第十大城市”卡托維茨承辦世界氣候大會、一次性接待大量來賓略顯吃力可以看出,當地的旅遊服務設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除了機票供不應求、酒店坐地起價外,中國代表團只能住在距離會場50分鐘車程的小鎮上,更有部分中國記者住到了附近“大城市”克拉科夫。幸好會議組織方提供了擺渡大巴,一天24小時接力往返于卡托維茨和克拉科夫之間。

  工業城市卡托維茨有很多灰色的“火柴盒”樣式的住宅樓。據一些上了年紀的中國人説,建築風格像極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城市的景象,算得上是“社會主義時代的共同産物”。對沒有去過波蘭的中國人來説,對這個距離遙遠的中東歐國家還缺少了解,比如很多人並不知道波蘭不用歐元——1999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的波蘭對加入歐元區十分謹慎。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今年6月曾表示,波蘭加入歐元區為時尚早,只有波蘭的工資水準達到德國人的七八成時,才有可能考慮加入歐元區。波蘭的每人平均GDP超過1.3萬美元,略多於俄羅斯,但與德國又有著約3萬美元的差距。

  儘管波蘭在經濟上還在追趕德法等歐洲強國,但低物價的優勢對全球遊客來説非常有吸引力。在克拉科夫的聖誕集市,來自美國和義大利的遊客成群結隊,還有一些來自亞洲國家的遊客。有中國遊客説:“在華沙,一杯熱紅酒加上香腸麵包就是與在慕尼黑可以媲美的冬季體驗。”與《環球時報》記者交流的波蘭人大都親切友好,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們中多半都能講英語,很多儒雅的中老年人甚至能講一口純正的英語。

  據在波蘭生活的中國人説,波蘭移民政策較為保守,所以,比起周邊國家,波蘭的華人少之又少。但同時波蘭也正變得越來越多元化,除中餐館,日本料理店、越南米粉店也很常見。記者聽説,克拉科夫最近開了家火鍋店,但當地人説,吃一頓的花銷對他們來説還是有些高。

  在華沙遇到“華為癡”“小米粉”

  相比有點貴的中餐,中國的品牌手機可謂物美價廉。從華沙機場入關轉機,一進門就是一幅巨大的印有波蘭頭號足球明星萊萬多夫斯基的牌子。定睛一看,那是萊萬多夫斯基給華為産品代言的廣告。在波蘭的兩周裏,《環球時報》記者在各大城市的繁華街區都能看到這個“中國製造”的廣告牌。名叫比奧特的波蘭計程車司機和記者閒聊時説:“我也用華為手機。我知道萊萬多夫斯基很棒,很多人欣賞他。同樣,華為手機性能也非常好。”比奧特指著正在導航用的手機説:“買這部華為手機花了不到1000茲羅提(1茲羅提約合1.8元人民幣)。”他還告訴記者,他的兩個兒子是小米的“死忠粉”,每次産品更新換代都要“捧場”。不過,讓記者感到驚訝的是,比奧特竟然一時沒有説出這兩個品牌是中國的。他跟記者確認幾次後才略帶歉意地説:“對,兩個品牌都是來自中國。我們以往多是用韓國三星的産品。”或許,在一些普通波蘭人的腦海裏,中國畢竟還是遠在東方,即使他們手裏拿的都是中國貨,也還是了解不夠。

  在這次舉辦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卡托維茨,最熱鬧的地方是市中心火車站旁的加萊利拉商場。商場裏,有小米、大疆、“名創優品”等中國品牌的商戶,而華為的條幅廣告從建築頂端垂下,貫穿3層樓。穿著紅色小米工作制服的店員多米妮卡和達米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小米手機在波蘭年輕人中很流行,他們也很驕傲能為小米工作。採訪期間,店內客人絡繹不絕,挑選手機、充電寶等商品。一位招攬生意的員工打扮成小米吉祥物——一隻戴著雷鋒帽、係著紅領巾的兔子,給過往顧客發著氣球。

  “中國的治霾經驗值得借鑒”

  正值冬季,卡托維茨多是陰霾的天氣,空氣中有股焦煤味。在波蘭採訪期間,打開手機軟體,卡托維茨和附近波蘭古都克拉科夫的天氣狀況常常顯示為污染或重度污染。卡托維茨所在的西裏西亞地區在歷史上是歐洲著名的工業區和産煤區,直到現在,當地煤炭儲量仍十分豐富。卡托維茨更是被稱為“煤都”,每當冬季取暖季來臨,波蘭多地的上空就被霧霾籠罩,這讓歐盟頭痛不已。很多波蘭人和《環球時報》記者自嘲地説:“歐洲1/3污染最嚴重的城市都在我們波蘭。”

  據了解,三四十年前波蘭能源結構基本就是以煤炭為主,現在仍佔到80%以上。即使波蘭多次舉辦世界氣候大會,展現出調整能源結構的強烈意願,但想要擺脫這一“黑色依賴”並不容易。克拉科夫的自由職業者沃爾金尼克對中國有所了解,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聽説前兩年中國北方到了冬天也是如此。我們面臨同樣的問題。”他還抱怨説,波蘭現在居然還從俄羅斯進口煤炭,加上政府有意進行能源結構調整,無形中給當地人帶來失業問題。沃爾金尼克説:“我們總是在説改變政策,但真正改變還是需要錢啊。”在波蘭期間,記者還聽到一些波蘭人談起與前蘇聯的歷史糾葛,但他們也表示:“如果政府改變政策,想增加波蘭民眾對德國的好感度,似乎也很沒必要。”

  《環球時報》記者在卡托維茨參加一個由波蘭國家林業局舉辦的媒體參觀團時,為一家義大利媒體工作的當地女攝影記者扎祖思卡一直在詢問記者中國的治霾措施。當她聽説中國北方因採取“煤改氣”“煤改電”等措施,冬季空氣狀況大為改善後,很是羨慕,她表示,儘管擔心波蘭政府很難實施這麼強有力的措施,但中國的經驗值得借鑒。不難看出,波蘭人對中國的興趣和關注點正越來越多。          

[責任編輯:張曉靜]